在汉江中游,坐落着有“华夏第一城”之称的襄阳市。在这里,出现过水淹七军的关羽,抗金报国的岳飞,还有揭竿而起的李自成。由于城内文化遗址众多,襄阳因此在国内也享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距离湖北一千多公里,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韩国江原道境内,竟也有一个同名同姓的“襄阳城”。
如果仅仅只是两地重名也就罢了,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韩国国内的相当部分地名,都与中国湖北省高度重合:比如汉水和汉江,兴起于湖北五台山的太极拳与韩国的“太极旗”,起源于楚地的端午节与韩国的“端午祭”等等。
(韩国江陵端午祭)
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让韩国与湖北的诸多地名高度重合?中国与韩国,在今天的湖北地区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山寨湖北”在韩国。
韩国与湖北,究竟有多相似?纵览韩国全境,我们会发现这个面积仅为10.0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身上,竟然有许多中国湖北文化的身影。
1961年—1997年,韩国经济发展腾飞的黄金期被誉为“汉江奇迹”。汉江起源于太白山南汉江与金刚山北汉江,两条主要河流在韩国京畿道汇合后称为汉江,流经韩国首都首尔,最终注入黄海。汉江在朝鲜半岛为第四长河流,韩国境内第二长河流,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汉江被韩国视为他们的“母亲河”。
中国湖北的朋友们或许很熟悉,在湖北省的境内,也有一条“汉江”,又称之为“汉水”,它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南麓的沮水,于武汉汉口注入长江。汉江的水运交通十分发达,今日湖北省省会武汉的前身:汉口与武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汉水水运而兴起。
如果说,穿过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是韩国人民的“母亲河”。那么湖北省的汉江,就可以称得上是武汉的“衣食父母”。
除汉江以外,韩国其他地方的诸多地名,也与中国湖北省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譬如在韩国江原道内,东临日本海,北临韩国“襄阳郡”的“江陵市”。在中国湖北荆州市,也有一处名为“江陵”的县城,距今至少已有1280年的历史。
此外,朝鲜半岛李氏朝鲜政权的首都名字叫做“汉阳”,后改称为“汉城”。2005年,汉城官方中译更名为“首尔”。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韩国的首都。
而熟悉湖北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汉阳是“武汉三镇”之一,汉阳、汉口和武昌这三镇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湖北省省会武汉。
(武汉三镇)
你以为韩国与湖北之间的交集,仅仅在地名上就到此为止了吗?——韩国的国旗,是由红、蓝两色的太极图构成,周围则由中国《周易》中的乾、坤、坎、离四卦环绕,共同构成了韩国今日的国家旗帜。而将太极文化发扬光大的“太极拳”发源地:武当山,正位于湖北省西部十堰丹江口市境内,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在文化节日上,韩国与湖北之间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中国湖北省之所以简称为“荆”,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又被称作“荆楚之地”。前278年6月6日,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为纪念屈原,荆楚之地诞生了后来人们所熟知的“端午节”。而在今天的韩国,人们也会举行“江陵端午祭”等祭祀活动。
(韩国江陵端午祭)
综合对比韩国与中国湖北的相似之处,也难怪有人感慨韩国就是一个“山寨版”的中国湖北。那么,韩国和湖北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以至于两者之间产生如此之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呢?
韩国祖先,是否源于湖北?对于韩国为何与中国湖北省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个问题,湖北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叶植等国内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早已给出了历史答案。有部分专家学者指出:韩国的祖先,很有可能来源于中国的湖北省。
支持这一猜想的史学专家认为,在远古时期的湖北,有两处名为“罗”和“卢”的小国。公元前225年—前223年,秦国发起灭楚之战,战火烧到了这两个国家的附近。这两个小国的国民就举国迁移,东渡到了今天朝鲜半岛的韩国地区。出于对家乡的怀缅,他们将中原地区的地名带到当地。
(《大秦赋》剧照,秦灭楚之战)
也有部分学者从韩国举行的“岘山文化祭”,纪念中国西晋襄阳名将羊祜推断:西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大批汉族居民开始“衣冠南渡”,部分“南渡”的居民跨海漂泊,抵达了今天的韩国,从而形成了今天韩国的先祖。
但是,这两种学界假说都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在秦国初期,中国还并没有襄阳、江陵、淮阳等地名。羊祜病逝于公元278年,纪念羊祜的民间习俗活动,也并不一定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因此,有人认为这两种学术说法都站不住脚。
(湖北羊祜雕像)
目前受主流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猜测是,韩国之所以有如此多和湖北雷同的地名和文化,主要是因为在宋末元初时期,有一批中国居民将湖北地区的地名和风俗带到了今天的朝鲜半岛,这个过程十分复杂而漫长,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迁徙。
公元1231年至1273年,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大汗窝阔台派遣撒礼塔等大将前后9次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抵挡不住蒙元的铁骑,被迫向蒙古和后来的大元俯首称臣。高丽元宗时期,高丽王朝太子忠烈王娶忽必烈的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为妻,从此正式确立了朝鲜与大元之间藩属之国的关系。
(蒙古骑兵油画)
在征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后,蒙古铁骑于公元1268年——1273年间对南宋的长江防御重镇:湖北襄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历经5年苦战,临近襄阳的樊城被蒙古军队攻克。公元1273年,遭蒙军数年包围的襄阳守将吕文焕为保一城百姓,主动向蒙军开城投降。1279年3月19日,南宋士人陆秀夫背着宋朝的末代皇帝跳海自尽,立国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朝覆灭后,驻扎在湖北襄阳一带的守军被纳入元军编制,同元朝军队一起南征北战。在覆灭宋朝后,蒙古军队的铁骑并没有从此止步——公元1283年,元朝在朝鲜半岛境内设立“征东行省”,高丽国王受封担任“大元征东行省省丞”,统筹蒙元军队东征日本一事。原先驻扎在襄阳一带的湖北汉人守军,因此北调进入朝鲜半岛,随时准备跨海东征。
(元日战争)
据统计,在1274年—1281年的元日战争中,元朝总计派遣15000名蒙古及中国北方的士兵,而在朝鲜半岛驻扎负责补员和后勤的常备军更是高达数十万之众。常言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数额庞大的常住军队给了高丽这个小国莫大的压力。公元1273年10月,高丽国王向忽必烈写信请求:高丽国小地薄,粮食欠收,着实养不起如此规模庞大的驻军。
但是,当时的忽必烈并不愿意放弃东征日本的计划,可又不得不考虑高丽的实际情况,于是只好同意驻扎在朝鲜半岛的蒙元军队可以在当地无战事时务农耕种,也准许汉、蒙、朝三族通婚。因此,有大批从湖北抵达今日朝鲜半岛的居民因为婚姻和工作的缘故,永远留在了朝鲜半岛。长年累月与故土的分别,让他们十分怀念自己的家乡,因此他们便将当地的大江大河,改为自己家乡的地名。而这也很有可能是为何韩国诸多地名与湖北省十分相似的历史原因。
(蒙元时期重7公斤的皮铠)
1368年9月14日,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被明朝将领徐达率军攻克,元朝正式灭亡。作为新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立即令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与重修宗藩关系,但深受元朝影响的高丽王朝对明朝的要求不屑一顾,并于公元1388年前后计划与明朝开战。奉高丽国王之命,准备出兵辽东半岛的高丽将领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高丽,另立国家向明朝俯首称臣。
得知朝鲜俯首称臣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高兴,遂赐其国名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并在《皇明祖训》中将朝鲜列为“明朝永不征讨之国”,从此确立了两国和平往来的友谊关系。从此,中、朝(韩)两国人民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文化、地名因此被逐渐带到了朝鲜半岛。
地名究竟是盗用,还是两地的不解之缘在今天,我们不难发现韩国与中国湖北省,乃至中国文化整体都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中国与韩国之间一衣带水,彼此互相成为了“文化的镜子”,探究两国之间文化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还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所著的《襄阳歌》,因历史因素在目前国内已经失传。但是,在今天韩国的襄阳郡,却保留着中国唐朝时期原汁原味的曲调,并在韩国国内广为传唱。朝鲜王朝诗人金尚宪所写的《送权缙赴襄阳郡》以诗中,“江汉风流只虚事,鹿门须觅姓庞人”的襄阳文化景象,也能够在李白的《襄阳曲四首》发现两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
(李白画像)
中、韩两国人民也深感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20世纪90年代,中国湖北与韩国江原道境内的襄阳城共同签署友好城市协议,推动两座城市的文化交流往来,为中韩两国的和平相处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是,韩国当局接下来的种种举措十分耐人询问。在韩国江原道襄阳郡的对外宣传材料中,韩国襄阳郡当地政府这样写道:“襄阳”本是中国湖北省汉水沿岸的一个小城之名,它优美的自然环境、文化的习俗和人的禀性与韩国襄阳十分相似。
(韩国襄阳郡)
韩国襄阳郡当局在它的外宣资料中,玩起了“偷换主语”的文字游戏,将韩国襄阳与中国襄阳的相似,悄悄改成了“中国襄阳”与韩国襄阳的相似。主语和宾语之间的置换,虽然并没有任何文字符号上的改动,但是所产生的意义大相径庭。
诚然,中国人民欢迎中韩两国之间友好的文化往来,也对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似予以历史上的肯定和认同。但是,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恐怕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接受,这不仅事关一个民族的历史情节,更事关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
(中国襄阳)
祝愿未来中韩两国人民,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探寻中国湖北与韩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各自在历史的长河中守住本国文化的一份净土与一份情怀。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