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男性的特质,大家的印象肯定是坚韧、谦虚、努力、阳刚这样的正能量形象。这不仅是中国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全世界对于中国男性的评价。
无论是关羽、武松这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李小龙、周润发、周杰伦这样的现代人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典型,反映出男性形象的潮流变化。
中国人对于男性的最高要求,是文武双全,文是腹有诗书,武士骁勇善战。想要了解中国男性的特质,就必须从这些典型人物深入去了解。
最有代表性的“文”“武”男性,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关羽,主攻是武将,拥有两米多高的魁梧身材。二者虽不相同,但都是理想的男子气概。
在儒家思想下的社会统治中,“文”“武”各据其位,但人们普遍认为,“文”要比“武”更优越。比如宋代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
与“文”相比,大多数“武”的英雄都是出身中下阶层的农民,比如《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是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
在传统小说中,具有着大量“武”特质的中下层英雄人物,与为官的“文”的人物相比,少有权力。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施行暴力和自律来控制他们的道德世界。
孔子和关羽在两性关系上表现出了同一种特质,那就是不近女色。孔子有一句名言,正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在告诫他的学生远离小人的同时,还教导他们要和女人保持距离。
关羽则是一位对美女和宝藏都无动于衷的人。他不仅从不背叛、坚持正道,还能够完美地抵御女色的诱惑。史书、小说和民间戏曲,都对关羽这一人物有诸多记录。
中国古代英雄,是没有儿女私情的,比如武松,潘金莲爱慕武松,认为武松是“男子汉”,但只有当武松拒绝了潘金莲,反衬了他的道德力量之后,武松在故事中才真正地成为“男子汉”。
不过,单纯的“文”“武”都不是男性追求的最高点,最理想的男性形象其实是文武兼备的。
比如《三国演义》里,代表“文”的诸葛亮和代表“武”的关羽之上,是主公刘备;在《水浒传》里,代表“武”的武松和代表“文”的“智多星”吴用之上,是领袖宋江;古代皇帝,也统领着文武大臣。
可见,“文武双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理想的男性特质。
进入民国时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男性形象,被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性别的观众不断地塑造和阐释。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快,西方的小说和电影中,开始出现华人角色。
20世纪初,面对着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的殖民侵略,“东亚病夫”的称号也困扰了中国男性数年之久。
在当时,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很多伪造的中国男性形象。“傅满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傅满洲”这个邪恶的中国男人形象最初是由英国作家洛莫尔创作的,他“瘦高,耸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细长眼,闪着绿光”。
这一角色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一度成为中国男人的象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以傅满洲为主角的连续剧和电影,但饰演傅满洲的演员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傅满洲阴险狡诈,在电影中对白人女性垂涎三尺。早期好莱坞电影刻画的中国男性形象,被丑化,还被强加了一种变态的性幻想。
之后,西方又塑造了一位软弱的中国男人形象——陈查理。“陈查理”是一位华人侦探。这个角色的形象也非常典型,被塑造成了一种缺乏自信的样子,总是在道歉,折射出了美国人在当时对待中国人时高人一等的姿态。而陈查理这个形象,也从来没被真正的中国人扮演过。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反越战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对种族和性别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西方对中国男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这时,一位华人武术男星开始冉冉升起,就是李小龙。
李小龙电影的一大核心主题就是反抗种族压迫。在电影中,李小龙逼着日本人吃掉写着“东亚病夫”四个字的匾额,击败俄罗斯空手道冠军,与两米多高的黑人对打。他总能够征服各种肤色、各种体型的对手。
在李小龙扮演主角的电影中,《龙争虎斗》为李小龙赢得了国际声誉。这部电影其实是受到了傅满洲系列小说的启发,但区别在于,中国男人不再是反派,而成为电影里的英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个英雄角色是由一个真正的中国演员扮演的。
李小龙之后,继承了李小龙衣钵的人,当属成龙。与李小龙不同,成龙给自己的形象和电影增添了喜剧元素,不再是不苟言笑的硬汉形象。
在李小龙和成龙之外,另外一位在国际声誉上可以与他俩比肩的香港男演员,是周润发。周润发在电影中展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男性魅力。
由周润发和杨紫琼出演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西方得到了热烈欢迎,获得了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同时征服了东方和西方,在1999年的美国《时人》杂志上,他被西方人选为“最性感的动作明星”。
从傅满洲、陈查理,到李小龙,周润发,中国男性特制的内涵,在时代变化中不断演变,也被不同文化不断地丰富和诠释。追溯古今,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男性特质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