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何以钟爱暗淡的光线?
什么是美?我们想像的应该是光线柔和,阳光正好,一切都沐浴在美好之中。诚然,这自然是美的,可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人,往往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日本在生活、设计的很多方面却钟爱一种昏暗的美。比如日式的起居室,日本的电影,往往会通过一种暗淡的光线来呈现一种特别的效果。
今天推荐的一本书,其实不算是一本真正的书,应该算是一本很出名的书的配套摄影集吧,作者从世界级文豪-谷崎润一郎的著作《阴翳礼赞》这本书出发,为之配了几十张精美的摄影作品,来帮助读者阅读《阴翳礼赞》,这样的一本从诸多角度探究日本人生活美学的书。作者大川裕弘,是当今著名的摄影家,获得“拍摄空气的名匠”“捕捉氛围的高手”等诸多好评。
这本书是由浦睿文化出品的,一如既往地印刷精美,全彩印刷,每一页就如摄影作品一般值得收藏并反复欣赏。
有读者坦言:因为有了这本书,我终于有了翻开《阴翳礼赞》的动力!
虽然我没有读过《阴翳礼赞》,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也了解了一些在我看来算是很奇特的美,书中介绍的艺伎为什么要把脸涂得白白的,却要把牙齿涂黑,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两位作者从深层次介绍了原因。
书中的文字也很优美,请看原文摘录:
女人总是藏于暗夜的深处,昼间不露姿态,只是如幻影一般出现于“梦无绪”的世界。她们像月光一样青白,像虫声一般幽微,像草叶上的露水一样脆弱。总之,她们是黑暗的自然界诞生的一群凄艳的妖魔。往昔,男女作歌互相赠答,常常把爱情比作月亮或露水,这绝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种轻率的比喻。想那一夜柔情,香梦初醒,男人踏着庭前草叶归去,晨露瀼瀼,打湿了襟袖。露水,月光,虫鸣,情爱,彼此关系甚为紧密,有时会觉得互为一体。有人攻击古代《源氏物语》等小说中出现的妇女性格千篇一律,没有关于个性的描写。但是,过去的男人既不喜爱女人的个性,也不会动情于女人的容貌美和肉体美。对于他们来说,正像月亮总是同一个月亮一样,“女人”也永远只是同一个“女人”。他们于黑暗之中,听其微息,嗅其衣香,触其鬓发,亲其肌肤……一旦天亮,这些都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认为,这就是女人。
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请翻开这本书阅读吧!
日本文学里的灰暗美学
说起美学,到底还是要和哲学要扯上一点关系,但哲学之哲,又过于生涩抽象,非专业一般的人,领悟不到哲学之美,或说谈不上一点兴趣;美学中的美,大概与人们口中常谈的美又大概不一样,广义上的丑在特别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别被划分为美学中的领域,其实,美与不美,没有完全规定的界限;美由心生,美学也来源于生活,普遍至每个人身上,似乎与个人价值观暧昧较深,扩散延伸,暂且有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学。
小时候,对日本这个国家国家,谈虎色变之憎恨,来自从小爷爷口中的抗日故事;等到以后,一直以来,对日本的文化也一概不知,也并没有努力的去学习;偶然的机会,拿到了一本村上春树写的《挪威的森林》,当然,也有一首中文同名的歌曲,想着大概是有点关系,抱着试读的心态,去读了此书;万万没想到,这一读,深深地被那种文化底蕴所吸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每次去图书馆借阅,几本书中必有一本日本作家的书;之后,熟知并阅读了其他一些像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渡边淳一大师的《光与影》等;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并且不是专业出身去大胆的评论这几本或好几本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是不可取的;只用诚恳的态度来谈谈自己的一种心情。
所吸引的日本作品之中,存在着一种美学,用色彩的角度分析,得需两种颜色,即灰与暗,许多人说,书即是白纸黑字,当然与灰暗有关,并不是,大多数喜欢看书也是因为根据简单的几行几页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的主题场景。也可以说,两个人看书,字虽然是看的一模一样,但在内心深处,那种画面感肯定有所差别;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不是演员的艺术,一部电影的导演在尽量的去吃透一部作品的包罗万象,然后去翻拍;以上说的这几本书大多数都有被拍成电影,在看了之后感觉更为明朗;也是视觉效果最能直接体现对象的本质的原因。
这几部作品中,大概都有一种场景存在;:“下雨”,下雨与晴天相比,往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在这种场景下,往往像相遇、意外、谋杀等这种情景被衍生出来,人们心中那种私欲、人性、抑郁被无限放大;而第二天天空放晴,所有场景又恢复如常,这是东野悬疑小说其中的一种手法。
与古中华文明不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浩汤汤,世界四大古文明头衔的光辉并没有因时间而黯淡,诗歌长文洋洋洒洒,文化底蕴深烙在国人心中,更深层地讲,讲究的是:正大光明。诸如日本和西方国家近代拾取了工业、科技革命的种子,在近几世纪来茁壮成长,让以农耕文明起源的书香门第望尘莫及,这是历史的淘汰,也是历史的进步,在此不需多说。所以后者便一昧崇尚西洋文化,爵士乐、威士忌、葡萄酒、牛排,那种简约的贵族气质让很多一部分人得到了精神的高满足。
迪厅、酒吧是日本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环境设定,夜晚降临时,极大的渲染了这种气氛,黑色使人安静下来,并能感染在此路过的每一个萍水相逢的人,他们相谈时以一种肃穆的基调开端,各自互有可交谈的故事,待酒尽人意,故事在生活中继续,这便是一种相识的文化。
日本文学中的爱情大以“死”为美,此美则是一种哲学或艺术上的美,和“最美好的结局是悲剧”相通,而“死”独以自杀为凄美,渡边淳一的作品多以医学环境为主,描写人性最多,在小说集《光与影》中,一处光明,一处黑暗,对比下,人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爱情、背叛、回忆、希望这几个标签下以死结局,此时为故事的高潮。或那天,黑色极度渲染人性,夜晚、雨天,孤独,割腕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随即真相大白,光明则按时来临。
在那几天常常趴在书桌前看日本小说的时候,有好几次做了奇怪的梦,其中两个印象深刻,第一梦发生在小时候常在外婆家门旁的一片林子里,常在那根弯曲牢固的树干上拴着的老黄牛没有在梦中出现,那晚是光亮的,满满的月辉撒在这片林子,那晚特别燥热,可一向守时喊叫的昆虫们此时不见影踪,我是孤独的,我一个人在这林子里踌躇,踱步走,不知在想着什么,或是春初,或是秋末,林子的叶子不知是落了还是没有长出来,我极目想要望见远方,似乎出去游玩的家人马上就要回来,我急迫的见他们问为何不带我,我梦见了两个我,一个是儿时的我,一个是梦外的我,等待家人的是前者,梦外的我极力地在给他灌输思想,林子又变成了家里的门外,晚上似乎又是下午,因为大家都出去了,这样的热闹场景肯定是集上有什么大的集会。
我梦见了我失足落入了大街上的水池子里,肯定不是下水道,因为它足以清澈见底,池的容器是一个大的圆柱体,像工厂的制造烟囱一样,水源来自一束粗壮的管道,管道横放,两头由圆形的石台连接,很像一个厚的方正的硬石板被砸下一个圆坑,我想我是自愿跳下去的,因为一开始我只是用脚试探从这管道出来的水流,那时我明知道我不会游泳,可这精致的水器令我着迷,我下去之后没有窒息,好像就跟鱼儿天生会潜水一样,我落到了水柱体的最低端,我看着这庞大的容器,光华俊美的侧壁把我惊呆了,我倔强的守护着这个水池,可我又怕别人掉下来之后没有可供攀爬的救水路线会死,我的脸与地面似乎仅隔着一层水泥地的距离,稍不注意我就会破地而出,但我又不想出去,我在想别人下来会是怎么一种景象。
按上述所讲,灰暗美学似乎是一种视觉美学,又好像能与精神美学搭上点关系,象征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将要爆发,与极端主义牵连较深,在情杀、死亡、恐怖环境中寄生,迸发着一种冷漠、肃穆、恐怖的气息,控制着一种强有力的意念,待意念崩溃、死亡降临,一切真相大白。
熟知一本书的思想会改变一种行事态度,体验一本书的文化和文风会渗透一种性格,态度和性格是进入生活两大标签,进而可以说读一本书可以改变生活的品质,暂不论品质的好坏,但它足以影响处世人文,换句话说,书是多思想化的,生活是多元化的,人作为一种实体的介质,在两者之间构成桥梁,时刻碰撞着火花。有人说:书是一剂“毒药”,“侵蚀”着你内心的求知欲,让你“走火入魔” ,只有你更多的去读,更多的包罗万象,才能改变这种“魔怔”的状态。
静思下去,也唯有读书才能改变。
日本美学三大境界是什么?
日本美学三大境界是物哀、幽玄、侘寂。
1、物哀是日本中古散文里的一种氛围;“物哀”属于唯美,庭院里风吹过,樱花下落的瞬间,色彩更明亮;物哀两个字拆开,物是所观赏之客体,哀是审美情感。但是“哀”在这里又不单单指悲伤一种情感,它是多样的,“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以称之为“哀”。
2、幽玄源自老庄思想与佛法,是日本中世韵文的精神,韵文包括了和歌与能剧;“幽玄”属于崇高(壮美)的根本上的美,昏暗之中出现一束光,静谧的光影;
幽玄指的是一种境界较高的美,深奥,优雅。它将物哀中官能的美,更加转化为一种精神的内在。意喻人所无法通过理性和知识获得的某种类似本质本源的东西。简单地讲,类似于禅的空寂。
3、侘是源自茶道的一个特殊概念,是舍弃一切奢华装饰的平淡朴素之美,侘茶说的便是这样的茶道本质,寂则是沉静之中带着孤寂感的境界,一种心境。“侘寂”是气质导出的美,赏庭院中的枯山水,此地虽无山无水,于质朴中体悟自然,禅意。
扩展资料:
日本美学简介:
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的总称。日语的“美学”一词来自德语的“asthetik”。
19世纪中江兆民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美学在日本的传播,日本开始系统研究美学问题。从那时起,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日本正式确立。日本在翻译和诠释西方美学著作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与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的日本美学。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