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2月19日电 题:安徽华龙洞遗址:揭开30万年前“东至人”面纱
中新社记者 张强
“日前,我们通过对华龙洞遗址一件完整头骨进行研究,发现30万年前的华龙洞古人类具有丰富的现代人面部特征,并复原了它的容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可初步判断这位‘东至人’为一名13岁至14岁左右的女性个体。”
11月30日,安徽华龙洞遗址陈列馆里展出的“东至人”复原头骨。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数量最为丰富、包含有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地点。2019年,它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秀杰介绍,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为距今30万年左右,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在演化上属于古老型智人,被命名为“东至人”。研究“东至人”对于探讨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分布与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6年,考古人员对华龙洞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截至目前,华龙洞遗址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30余件古人类化石,百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等。
11月30日,相关工作人员在安徽华龙洞遗址(命名为1号地点)周边拍照。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数量最为丰富、包含有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地点。2019年,它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此外,还在遗址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有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代表性的有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东方剑齿象和大角鹿等。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时代符合南方中更新世动物群组合特点。
近日,吴秀杰和同事在清理华龙洞遗址剖面过程中,发现一些哺乳动物牙齿和骨骼化石碎片,碎片上有人类砍砸、切割的痕迹。吴秀杰告诉中新社记者,这为探讨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证据,也说明这个地点未来潜力很大,有可能会发现更多人类活动的证据。
同时,考古人员在华龙洞遗址(命名为1号地点)周边调查,在其东侧大约1.5公里的山坡上发现了另一处富含化石的地点(3号地点)。
关于含化石堆积的分布范围,3号地点的地层情况、动物群组成及年代,1号地点和3号地点之间的关系等,吴秀杰介绍,未来,考古人员将带着这些疑问,有计划地对1号地点和3号地点进行探查、发掘、剖面清理和化石采集。
记者看到,华龙洞遗址地点暴露在东至县梅源山南麓,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深度约7米。为加强保护,东至县划定了华龙洞遗址保护核心区,并对核心区环境进行整治。此外,拓宽改造了遗址道路,设立保护标志碑及护栏网。
11月30日,安徽池州市民在升级改造后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参观。中新社记者 张强 摄
不远处,是刚升级改造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包含展陈楼、专家楼和科普楼。展陈楼一楼是陈列馆展厅,其以实物和文、图、视频等方式,详尽介绍了华龙洞的前世今生;二楼是出土化石标本室,上万件化石碎片被分类标记,整齐地摆放在物架上,由专职文保员看管。
据东至县文旅局副局长刘莉介绍,如今,华龙洞遗址已成为机关单位和学生的科普和研学基地。下一步,东至县将适时召开因为疫情原因被延期的“纪念东至人头骨化石发现6周年暨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同时,将加大对“华龙洞遗址科研科普基地”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争取加快“华龙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步伐。(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