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考古发掘需要通过准确的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还原历史,虽然塔基经过数次改造,各时代不同建筑遗迹受到严重破坏,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城区考古发掘区域受限的情况下,幸运地发现了局部保留着的小面积原始堆积地层,使得科学研究地层关系成为可能。
据介绍,朝阳北塔基础部分生土层以上共发现了6个文化层。
朝阳北塔南面的考古发掘现场。
第一层为现代地层,厚约0.6米,最深处达1.4米,为现代居民修建工厂、房屋和地窖等遗迹,对塔基座及地下遗迹破坏严重。
朝阳北塔考古发掘示意图。 朝阳市北塔博物馆供图
第二层为近代至金代地层,灰褐土、黄土内杂有砖瓦、陶瓷片,一般厚为0.4~0.8米,局部扰乱坑达4米,发现半地穴式小型房址及窖穴、水井等遗迹。
考古人员清理出的朝阳北塔的塔体上隋代的细绳纹砖。
第三层为辽代堆积层,以黄褐色土为主,一般厚1米左右,内含大量砖瓦构件及少量北魏至隋唐遗物。
考古人员清理出的朝阳北塔的塔体上唐代回纹滴水瓦。
第四层为隋唐地层,黑褐色土,厚0.5米左右,遗迹主要是建筑毁坏后残存的砖墙和路面等。
第五层为北魏地层,以红烧土为主,厚约0.4米,局部可分为A、B二层,分别属于北朝末期和北魏,出土有大量布纹瓦、瓦当、泥塑佛像残块及烧土块,在塔南、西两面保存有殿堂建筑遗迹。
第六层,东晋十六国时代的三燕地层,厚约2~4米,考古人员精心清理出A、B两层,其中A层含有大量瓦片等建筑堆积,时代为后燕、北燕;B层为夯土台基和沙土垫层及其上面的建筑遗迹,出土文物较少,属前燕时期。
朝阳市突出贡献专家、朝阳市北塔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董高说:“关于朝阳的三燕龙城古都历史,人们口口相传早就隐约知道,科学地认定三燕宫殿准确位置则是在1995年末,也就是北塔考古发掘之后。”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韩宇
这22座古辽塔屹立千年不倒,全部是“国保”级,堪称辽宁最美名片
在辽宁深度旅行一个多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几十座辽塔;寻找辽塔是一件费时费力的辛苦活,却也成了这些天的乐趣所在。
辽代(907年—1125年),是中国 历史 上由北方契丹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朝代,其疆土包括我国现在的华北、东北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大片地域。虽然仅存在了二百多年,却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度,兴修佛塔成了当时的时髦之举。甚至有史学家将辽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归咎于修佛塔掏空了财政,导致经济崩溃,从而无法抵御外敌,最终亡国。此说虽有些牵强,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其倾尽国力修塔的史实。
辽代修建的佛塔(统称辽塔)有其独有的风格、工艺及构造。目前全部存世的辽塔不足百座,辽宁境内有四十余座,约占整体数量的一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都历经千年屹立不倒,代表了辽塔的较高艺术水准。
辽宁省一共有14个地级市,这22座辽塔分布在其中的8个市,从地理上靠近中部、北部和西部,东部和南部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不是我的阅历和知识所能解释的,我只能从旅行者的角度来欣赏它,而不是去探究。
又名崇寿禅寺塔, 辽宁省最北端的辽塔,位于铁岭市辖区的 开原市老城区崇寿寺内 , 始建于金正元隆年(1156年)或更早,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高66米,是辽金文化的典型代表建筑,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 沈阳市皇姑区 ,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因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称“无垢净光舍利塔”,十三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周围建有休闲公园,为沈阳八景之“塔湾夕照”。该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境内有三座辽金时期的古塔,合称“海城三塔”。它们分别被当地人叫作“金塔”、“银塔”和“铁塔”。其中的金塔和银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塔位于海城市东南约25公里处的接文镇西塔子沟村北山上果园中,高约20余米,因塔身略显白色,俗称“银塔”。塔周原来建有银塔寺,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金塔位于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西山腰,为实心八角十三级密檐砖结构,塔的北面原建有金塔大禅宝林寺,亦称金塔寺,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城金塔是三座辽塔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建筑。
铁塔因年代较近(金代),且规模较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众多的辽塔中,辽阳白塔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辽阳白塔位于曾经的辽国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中心区域,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砖塔,塔高70.4米,设计精美,规模宏大,是契丹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艺术精品,具有较高的 历史 和科学文化价值。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最早入选国保的辽塔之一。
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辖区内有两座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辽塔,分别是塔营子塔和东塔山塔。
据说阜新市曾经有辽塔十余座,但多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塔营子塔的幸存实属不易。
塔营子塔地处辽西丘陵地带的绕阳河畔,坐落于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乡。公元102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在此为二女儿槊古公主修建了私人城郭,赐名“懿州”。懿州城是通往朝鲜,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懿州城曾三度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此外,这里还是一代道教宗师、武当鼻祖张三丰的故里。据传元太宗时期,张三丰的父亲曾经为官,后来归隐,其母在这里诞下了张三丰。
位于阜新市阜蒙县红帽子乡境内,也称红帽子塔。由于地处松林密布的山丘上,导航无法使用,寻找颇费了一番周折。偏僻的位置,也成全了它的留存。1967年,有关单位曾对塔下地宫进行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辽西 旅游 强市朝阳市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辽塔密度最大的地区,一共有八处九座辽塔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 朝阳市大平房镇 黄花滩村,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构,高约32米,属辽代 兴中府建州 境内佛塔,塔山下现存辽代 建州城址。黄花滩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早期建筑,塔高34.4米, 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通身白色,挺拔而高贵,位于 朝阳市大平房镇 八棱观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 朝阳市大平房镇 东平房村,因 与前面两座佛塔同 处大平房镇,三座辽塔并称为“大平房三塔”。东平房塔规模较小,密檐式六角九级砖塔,高20米。入选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五十家子塔,位于朝阳市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的一座土坡上,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典型的辽代密宗金刚界佛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是辽宁仅存的五座方形辽塔之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 朝阳 市 朝阳县木头城子镇 郑家杖子村西北山沟的悬崖峭壁上,双塔相距23米,东塔高11米,西塔高13米。属辽代 兴中府建州 地区 历史 遗迹。两座塔的造型各异,可能出自不同年代和不同工匠之手。其中东塔为空心八角形单檐式砖塔,造型为楼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塔顶为覆钵式,塔基饰有莲花瓣托起塔身,其精美之处在于为似乎千篇一律的辽塔家族增添了多样性和观赏性。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朝阳市凤凰山风景区云接寺内,是凤凰山古建筑群中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辽代,因凤凰山有上寺(华严寺)、中寺(云接寺)、下寺(延寿寺)之谓,亦称中寺塔。云接寺塔属于典型的密檐式塔,具有较高的 历史 、艺术、科研价值。该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37米。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 朝阳市城区中心, 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方位称之为北塔、南塔、东塔(已倒塌)。朝阳北塔是典型的佛舍利塔,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高42.6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部分组成,塔身四面雕有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举世无两。
1988年11月在对朝阳北塔修缮时,首次发现天宫、地宫,并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惊现于世,轰动海内外。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 金银经塔 和波斯玻璃瓶被 国家有关部门 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其他诸如金银器、玛瑙器、玻璃器、水晶器以及巧夺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同样是国内罕见;地宫出土的辽代石经幢,被誉为“东北第一幢”。
有关朝阳北塔的建造年代也是充满传奇,经考古发掘证实其有五重身世,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三百多年的三燕时期,后经北魏、隋、唐直至辽初。可以说,现在的辽塔是在 三燕时期 的龙宫 宫殿台基上建立的。
1988年,经 国务院批准朝阳北塔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朝阳北塔一街之隔的朝阳南塔虽名气稍微逊色,但塔身长度却超过北塔2.4米,高达45米。南塔的建造年代有确切的记载:辽大康二年(公元1076年),这样算来也有近千年的 历史 了。体量相近的南北双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朝阳市的地标和最美名片,也是不可多得的辽代 历史 遗存。朝阳南塔于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朝阳市相邻的锦州市面朝大海,背靠医巫闾山,是一个 历史 悠久的地方。锦州市辖区内共有四处五座辽塔。
也称“斑鸠塔”或“半截塔”,不知有没有谐音的因素,谁是最早的名字?班吉塔始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其塔型独一无二,是辽宁境内唯一的“花塔”。班吉塔坐落在锦州凌海市的班吉塔镇,新的问题又来了,是先有镇名还是先有塔名?2013年,班吉塔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辽 开泰 年间(公元1020年),虽然略显破旧,但却是基本上未经修饰的,尚保存完好的辽代古塔。塔高42.5米,其建筑形式为传统的八角形实心十三层密檐式,须弥座有精美的花饰和人物浮雕,只可惜周围民居破破烂烂,环境有待改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砖实心十三层密檐式,塔高57米。该塔坐落于广济寺内,是京沈高铁沿途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古塔。2001年以“广济寺古建筑群”为名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锦州北镇市区东北角,是我国仅存的双塔加寺庙辽塔,建于辽代晚期,为辽道宗宣懿皇后出资所建。两塔相距一个塔身,东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构。秀丽挺拔,典雅优美的造型,堪称辽塔的精品之作。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岛市辖区共有三处四座辽塔。
位于燕山余脉,长城脚下的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塔子沟村。两座塔为一大一小,东西对峙,相距四十余米。 大塔高20.44米,为八角九级空心密檐式砖塔,塔身刻有“辽天祚皇帝宣赐舍利塔”题铭,对考证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小塔高9.14米,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
关于妙峰寺双塔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明末清初,一支抗清队伍假扮僧人隐居于妙峰寺内,时常出山袭击清军,来去无踪。后因奸细告密,清兵寻踪至此,设计诱杀僧人并纵火焚烧寺院。大火将古刹烧毁,而双塔却无恙,时至今日依然矗立。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岛市辖内兴城市红崖子乡二道边村磨石沟屯的一个不起眼的沟里,这是我遇到的最难寻找的目标。导航在一处荒野断头,四处无人,凭着感觉向一处山沟深处寻觅;没有路,只能将车停在一边步行,在几乎绝望的时候,看见了远处的塔尖,足足用去了个把小时。
这座古塔到底是辽代或金代尚无定论,但是能入选第七批国保名单,说明了它的文物价值。在所有22座辽塔中,它是唯一有琉璃瓦装饰的古塔,稀有,成了它“制胜”的法宝。
俗称八角玲珑塔,位于葫芦岛市所辖 兴城市 白塔乡塔沟村,始建于 辽道宗 耶律洪基大安八年(公元1092 年)。塔高43米,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须弥座的转角处有砖雕天王力士作承托状,塔身八面各嵌有石刻倚柱,刻八大灵塔塔名,各立面正中砌有佛龛,内置佛雕像。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再放上几座辽宁省境内不同时期的古塔,或因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因不是辽塔而没有做正文介绍。但是这些古塔的文物价值并不逊色,有的还很有特点,都是当地相当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值得欣赏。
三星堆文明是什么时间发现的?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
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以致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
价值定位
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的发现与长期以来人们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它的发现也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传统上认为在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等观念。
而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证明,它应是中国商周时期前后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的文化虽然具有独特性,但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三星堆遗址是我们了解四川地区,甚至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