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建筑基址平面图
初步认定的稷下学宫遗址位于齐故城小城西门外
二月的齐国故都,春意盎然。这是被提振信心鼓起干劲的一个月,是在喜讯里向着未来踔厉奋发的一个月——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相继胜利召开期间,“寻找稷下学宫”考古项目获重大突破,稷下学宫遗址被基本认定。此外,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日前启动初评,与之息息相关的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遗址在全国1700多项考古发掘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32项候选项目。
2月18日至19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考古学会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1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济南举办。会议期间,我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基本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
引人关注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一个同时设有研究院、大学堂、施政咨询等多种性质的机构,具有询议、教育、学术等功能。
史料记载,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在位时开办了稷下学宫,因其位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经历六代君主,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纳列国的学者来此,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还可以以此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稷下学宫迅速成为当时各学派交流荟萃之地,展开了著名的“百家争鸣”。最兴盛时,这里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等名家学士都曾聚集在此讲学思辨、思想碰撞,为后世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深厚悠远的思想文化基础。
稷下学宫遗址考
“百家争鸣”的盛况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然而稷下学宫遗址究竟在哪里呢?
据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所撰《齐地记》所载:“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循着文献中的线索,寻找稷下学宫遗址的考古工作在2017年悄然展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回顾,这一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了一支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队,开始寻找稷下学宫所在地。郑同修、孙波两位院所领导为项目负责人,董文斌任领队。5年中,几位专家在考古发掘中采用“排除法”解决了一系列疑问,从文献、方位、考古发现等方面基本确定了稷下学宫所在。
“齐城西门侧”,正如文献中记载,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遗址建筑基址群东与齐故城小城相接。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南宽北窄略呈直角梯形,东西最宽约210米、南北长约190米,共发现四排建筑基址,共计15组。其中北部三排各分布3组,多大型建筑;南部一排分布6组,均为小型建筑。大型建筑基址约650平方米,小型多为15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建筑基址群外围有墙垣与壕沟,其中壕沟与小城的城壕相接为一体,建筑基址群与小城之间还发现有道路,向北通往小城西门,向南通往小城南门。
淄博市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9月25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在临淄召开。会议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等2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对该遗址与稷下学宫的直接关系给予了肯定,并就下一步遗址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2022年专家将继续对南门进行完整发掘,并寻找西墙垣和北墙垣,还将发掘遗址内建筑基址,进一步探明这些建筑的具体用途。
同样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于2022年2月8日启动,全国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有1700余项,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遗址成功入选。
稷下学宫
对后世的影响
齐文化研究院学术交流部主任武振伟表示,作为“百家争鸣”的摇篮,稷下学宫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在教育方面,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
稷下学宫以游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学生自由地来稷下拜师求学,老师也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学与教双向选择,思想上兼并包容,营造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各种学说学派的发展,还有利于创立新学说,培养和发现人才。
稷下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学宫地处“康庄之衢”,有利于师生开展较为正式的教学活动,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发展,促成了稷下学宫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发展的学术繁荣景象。
稷下学宫有严格的教学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从学生饮食起居、衣着服饰,到上课纪律、课后复习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尊敬师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值得后人参照。
时至今日,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等为精髓的齐文化影响至今。齐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已成为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最为宝贵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今天,无论是新材料技术论坛,还是新经济发展大会,以及齐文化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都或多或少含有稷下学宫的痕迹和影子——主张以极高礼遇聚拢八方人才、为企业家搭建良好的营商平台、打造“五好”城市……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新政不断出台,一个个美好愿景从“新”出发,让亟待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淄博迸发出无限活力和吸引力。
2月18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齐国故城遗址、蹴鞠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市上下正在聚力打造淄博特色“超级文化IP”。稷下学宫遗址基本确定,对正在打造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价值、实施齐文化传承创新突破行动的淄博来说,具有无法估量文化价值和精神动能,同时对研究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孔鼎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稷下学宫创立的意义有哪些?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虽然经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但在文化的发展上,秦国并不领先,不过秦国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卫国人吕不韦登上丞相位后,数次派人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招贤纳士。
在《大秦赋》中,为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门客大多来自稷下学宫,助力嬴政统一六国的李斯也是稷下学宫荀子的高徒。
在战国时代,人才争夺激烈,礼贤下士之风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荀子为祭酒(学宫之长),韩非、李斯等众学子经常参与辩论,学术氛围浓厚,历史上的稷下学宫,其实远比剧中描述的更加辉煌。
稷下学宫在齐国设立以来,得到了齐国历代君王的重视,在齐国的默许下,“稷下生”可以任意讨论学术和政治,其中优秀的人才还能获得齐国的封赏和授官,如此一来,稷下学宫成为了各学派交流的荟萃之地。
云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等各重大学派的“学者”。例如,儒家的两位重要代表孟子和荀子都曾在这里讲学。孟子一共两次来到稷下学宫讲学,他第一次讲“仁政”,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到稷下。
第二次讲“浩然之气”,齐宣王听完后如醍醐灌顶,对孟子顶礼膜拜。荀子更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广收门徒,李斯、韩非、张苍都是荀子的徒弟。
稷下学宫究竟创办于何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创建于齐威王时期,另一个说法较为普遍,是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中论·亡国》中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学官(宫),设大夫之号”。
稷下学宫之所以产生于齐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这是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综合条件决定的。
齐国稷下学宫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何最后消失了?
著名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它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田齐废公十年,其弟午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死了田齐废公及其孺子喜,自立为齐君,也就是田齐桓公。
田齐桓公的这场政变,使得田齐国内的政局一度陷入了混乱之中。邻近的如燕、魏、鲁、赵等国,趁此机会,纷纷出兵攻掠田齐国。幸亏田齐桓公素有韬略,手下又有一干能臣良将辅佐,再加上其他诸侯国之间也互有攻伐,田齐才得以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
那时候,齐桓公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
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开设,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齐国稷下学宫的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但是稷下学宫在齐国灭亡之后,随着齐国的灭亡也消失了。
有人对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产生了疑问: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秦灭了齐才导致的稷下学宫灭亡,但是并不能说这就是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比齐桓公、齐威王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礼法等话题,展开辩论,各家之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得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峰。
但是,也因为齐宣王开明的政策,有了个别滥竽充数之人,使得稷下学宫学者的质量下降。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场所。但是在齐闵王不听谏言,使得邹衍等学着离开了齐国,齐国也几乎被燕国攻灭。
齐襄王重建齐国后,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恢复不到当年的鼎盛面貌。
之后,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齐国被灭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原因不能说只有秦灭齐这一方面,同时也有齐国内部的问题。如果要说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便是齐国本身的原因。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