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直神秘的彭城广场地下考古发掘
今天终于揭开面纱
……
彭城广场地下考古最近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百度、抖音上搜索彭城广场,直接就会出现彭城广场地铁考古的词条。
网友热传,这次考古发掘是修建地铁过程中发现的,可能还会影响地铁二号线工期。对此,徐视融媒记者采访了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
李晓军表示,早在2016年他们就做了考古勘探。经过勘探,彭城广场地下文化层是非常丰厚的,基本是明代文化层。他们从2016年就开始制定相应的考古发掘,直到今年4月初才具备进场条件。
一、划重点:网传修地铁过程中发现地下城。错误!
据了解,目前考古现场布置了十个坍方大约有1000平米的发掘面积,目前有20余名工作人员在现场开展工作,发掘工期3个月左右。工作人员正在做的是前期整理、清理工作,操作层面从明清地层到汉代,约4.5米深到10米。而地铁的操作层面是20米以下,两家单位紧密配合又互不影响。
二、划重点:网传因为考古发掘,地铁2号线工期延长。错误!
目前,考古发掘还没有重大发现,而地铁2号线站房主体工程已经基本结束,正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
按照以往考古工作经验,这次考古对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精神,特别揭示城下城、府下府 、街下街的城市样貌和历史景观,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徐视融媒记者 王溪若 张云
徐州古城墙的遗址发现
2013年,江苏省考古专家在对徐州市市中心苏宁广场工地发现的遗址进行全面的开口层位、夯筑方法及出土遗物分析后,确定为西汉楚国及后继东汉彭城国之都城彭城的东城墙遗址,两汉徐州城同时露出冰山一角。
据了解,本次发现遗址的区域为该市重点工程苏宁广场建设项目内,该工程自2012年8月工程基坑土方开挖以来,徐州市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在工地采取随工清理和探方清理两种方法持续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截至昨日,共发现各时期文物千余件。经发掘研究,徐州市考古队获取了最为重要的成果是现场西侧发现了夯土城墙遗迹,该遗迹由城墙和城门两部分组成。
夯土城墙与彭城路大体平行,基本正南北向,调查勘探长度约120米,底部宽度约25米,现存高度1.2-1.8米,残存城墙顶部距地表约10米。城墙直接构筑于生土面上,底部挖有浅基槽,基槽深约0.5米,上部被唐宋时期堆积所叠压,城墙内外两侧发现有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城墙夯土为灰黄色,夹杂大量料姜石颗粒,类似生土,内含少量陶片,夯层明确,夯窝明显。据介绍,在该遗址还发现一城门遗迹,城门宽3.2米,残存高度1.2米,残存有10层石板平铺垒砌,石板内侧平整。虽然城门门道内未发现青砖或石砖铺地,但是有明显的踩踏面痕迹,专家判断为出入长期使用所致。
在近13年来遗址周边地区同一文化层发掘过程中,不断出现大量汉代遗存:2000年,徐州国际商厦工地发现了大量汉代遗存,出土海量的汉代建筑材料,部分材料初步确定为西汉楚国王宫之铺地砖;2005年,徐州金地商都二期工程距地表10米处发现了明确的汉代夯土台基;2006年,徐州皇城大厦工地发现新莽时期的铜钱窖藏,出土铜钱近2吨……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为首的专家们初步分析:此为西汉楚国及后继东汉彭城国之都城彭城的东城墙遗址。
一直以来,徐州汉代考古主要集中在墓葬的发掘上,据林留根介绍:“此前徐州汉代文化遗存的发掘多是汉墓。汉代徐州城市的历史发掘还停留在零星的‘点’上,能够支撑徐州汉墓的汉代社会生活基础的考古发现甚少。”我省考古专家经过讨论认定徐州汉代古城墙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徐州汉代遗存发掘由‘点’变成了‘线’和‘面’。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对今后徐州考古具有坐标作用,将为研究汉代徐州生活状况、生产方式等方面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 淮海东路原徐州警备司令部院内工地里发现一段城墙,发现城墙的地点位于淮海东路老东门时尚街区工地的西南方,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沿城墙青砖清理,南北方向已经清理出46米城墙外砖面,贴着城墙外侧向下清理了半米左右。最初发现的城墙大致呈南北走向,残留表面距离地表大约5米,城墙砖逐层向内错开大约1厘米,城墙墙面向西倾斜。建城墙的大青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度大约有12厘米。
“城墙通常是砖包土结构,现在看到的向西倾斜的青砖墙面是城墙的外包砖以及中间夯筑的填土、碎砖,内墙包砖还没有发现,也就是说城墙究竟有多厚,目前还不清楚。”郑洪泉介绍说,这种砖包土结构的城墙,就是城墙内外两面用大青砖与糯米汁拌石灰修筑包裹,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经过勘探,发现城墙的外表由底向顶逐渐内收,发现的位置可能是明洪武城墙的顶部,向下估计还有5米深左右。
考古人员介绍说,这段城墙的北端,清理出高于城墙1米多的雉堞(音:zhi die),就是城墙最上端外侧修筑成连续齿状的矮墙,也可以叫垛口,是防御工事。在反击敌人来犯时,用来瞭望或射箭,也可以掩护守城士兵;在这段城墙的最南端,城墙墙面呈直角折向东延伸,长度大约8米。这段拐向东的8米城墙比南北向城墙局部高出1米多,考古人员分析这段东西方向的墙砖应为马面建筑。“城墙上的马面建筑也是一种防御工事,也有敌台、墩台的叫法,主要用于加强城门两侧的防御,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处。马面向外突出并且高于城墙主体墙面,遭遇攻城时,与主城墙相互辅助,形成交叉火力从侧翼用弓箭击杀攻城的敌人,消除城墙下的防御死角。马面在徐州城墙遗址考古是第一次发现实物,这一段史籍资料中也没有记载,这次明洪武时期城墙的发现有了实物佐证,对了解古代徐州的城墙建筑、军事防御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考古人员表示,已经发现的城墙,是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结构清晰,特别是马面的揭露,为徐州城墙的首次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丰富了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因此需对该段城墙进行原址保护。此外,考古人员在城墙遗迹的范围内,发现了一些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盘、碗、杯、茶叶末釉碗以及紫砂器物残片和一枚锈蚀严重的钱币。参照以往徐州城内地下的考古发现,随后的清理中还将会出现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矿山路东首附近一家建筑工地南侧,在地下5米深处挖出一座明清古城墙,东西长约200米、宽2米左右,每块条石长1到2米、宽40厘米左右……
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说,1194年黄河夺泗入淮后,从此正式流经徐州,护城防洪堤坝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土堤经不起雨水冲刷,汛期不能抵抗洪水冲击,必须修筑石堤。 “徐州最早的护城石堤修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徐州郡守刘顺之在任上修筑的。石堤共两段,一段是拐角楼到东门,一段是东门到北门四大王庙,总长175丈。石堤修成后,徐州十余年安然无恙。”李先生说,修堤十余年后,黄河还是把堤坝冲溃了。明代后期黄河肆虐,几十年间有3次洪水淹城。 惨痛的教训引起清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乾隆27年修成防洪石堤。石堤从基础到堤顶砌石17层,巨石精工打凿,严丝合缝,用燕尾铁左右固定巨石,并用铆钉上下连接,再用米汁调石灰泥浇灌,十分坚固。这段石堤北起小北门,绕城东北至奎山鸡嘴坝,再从奎山折向西到韩山,小北门向西至段庄,两段石堤在段庄合龙,总长30多里。 “目前这一施工工地发现的这处防洪石堤就是从小北门向西至段庄的其中一段,工人在石堤中发现的铁片就是当时的‘钦工’燕尾铁(铁锲)。”李先生说,这处施工工地挖出的防洪石堤在当时是清代的“国家重点工程”,也见证了徐州人惊心动魄的抗洪史实。
建机场变考古,西安的地下到底有多少文物?
西安的地下到底有多少文物?有人曾说在西安的脚下想发现点文物古迹比出门见到人的情形更加容易,听了您可能会觉得有点荒唐,古迹文物能有人多?对于很多不懂西安的人来讲,一定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对于那些了解西安的人来讲,在西安这块土地下可以说处处都是文物,处处都是古迹,一铁锹下去可能就是一个考古圈儿的大发现,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安地下到底有多少文物。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里面的历史韵味自然不用多说,从最开始的西周,秦,到后来的汉,新莽,东汉,西晋,隋唐等等共计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可以说这片土地上都是历史岁月的痕迹,三千年文化看西安不是一句空话,这片土地上埋藏的尽是我们中国历史的文物宝藏,地下有着无穷的财富。
在西安的文物可以用当地的考古史来反映,抛开那些知名的古迹文物,剩下的单个拎出来也足够颠覆你对文物古迹的认识。在1970年西安的建筑工地上,一些瓦罐陶翁金银器被发现,考古专家迅速出动查看,这不看不知,里面有太多的国宝级文物,琳琅满目,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这让很多人都窥到了文物古迹那绝美的一面,但这仅仅才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
1999年又是西安,在北郊的砖厂发现了两百多枚汉代金饼,那黄灿灿的金饼晃的人眼睛都睁不开,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这些金币仍然没有褪却往日的那份珍贵,在当下看来仍然是分量极重的珍宝;2003年在西安文景路上又发现了一座汉代高级贵族墓葬,2009年又在长安街发现了唐三彩墓...
直到今日还有很多的墓穴古迹没有被发现,都他们分别埋藏在西安的各个角落,等待着我们的发现,毫不夸张的讲西安的文物占中国文物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西安的历史地位,考古地位等也不言而喻。西安的文物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国家宝藏,不仅对于我们考古界是一项重大发现,更是对于我们了解古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的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去西安走一走,看一看,追寻历史的足迹,数清西安文物的数量。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