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历史趣闻2023-7-23阅读:502

前言

今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日。如果把2008年的北京夏奥会看作是中华民族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那么今天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则是强起来的中华民族第一次向世界各国朋友全面展现一个业已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风采。体育从来都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从体育中也能折射出一个民族整体的精气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武、重视体育的良好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深刻且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文物、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考古学方法探究先民为我们留下的这笔珍贵财富,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健儿在国际赛场上逐鹿争雄,体育考古、体育文物、体育史研究方兴未艾。

640

首倡体育考古的崔乐泉先生在《关于体育考古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思考》中指出:

“从本质上讲,体育考古学就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并不仅仅在于鉴定某些体育文物的时代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以考古调查、发掘或传世之遗物和遗迹中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实物为母体,对古代体育文化进行实证性的分析、探讨,以揭示古代体育文化形态各个方面发展的历程和演化规律。”

640

“在体育考古学研究中,从方法而言,有着在不同途径下的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历史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模拟复原法。历史研究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文献资料的应用和其它相关佐证的资料)追溯体育发展的纵的历史联系。类比分析,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部分属性相同的情况下,进而分析出它们的另一个属性也相同的类比方法。通过对体育考古资料的分析,运用类比方法,从当代社会(主要是民族学和民俗学资料)的考察中引出解释这些体育考古资料所反映的体育文化主要内容和规律。模拟复原,是在体育考古研究中对某些难以进行直接分析的遗存现象,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特性,结合相关的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人类学资料,人为地建立或选择与之相似的形式进行复原研究,将研究结果类推到原型中去的一种研究方法。”

640

本目录收录范围限于中国境内与体育相关的文物考古论著、图录和文章,因体育史和体育考古交叉重叠部分甚多,故以实物资料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章作为核心,其余酌情收录。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起步较晚,发展呈现先缓后快的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现代体育精神和健康生活理念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播,以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成功举办亚运会、世界大赛屡创佳绩为契机,体育考古和体育史研究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大为改观,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屡有创见。体育考古从自发走向自觉,逐渐形成自身的研究模式,但尚未形成学科体系,仍停留在材料整合阶段。

640

进入新世纪,体育考古乘着北京奥运的东风,迎着中华大地上考古发现的滚滚春潮,由研究自觉体系化地走向学科自觉,理论思考迭出,提出建立中国的体育考古,并以汉画像和丝绸之路上的体育为支点出版了较为成熟的专著作为尝试。学科研究内容也从上世纪以马球、棋(含博戏、骰子等)、杂技和武术为重点对象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包括器物纹饰、敦煌学、吐鲁番学、民族地区体育等先前鲜有人问津的领域都纳入了体育考古学科综合的大潮中。

近十年来,体育考古迅速发展。相关研究者陆续出版了学科体系性著作,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相应学科教材。各地博物馆开始重视自身的体育文物馆藏,举办了一系列重磅展览,出版了多部精彩图录,为学者研究和公众爱好者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一批学位论文为区域性、时段性的体育文物考古做出总结,对体育考古基础建设大有裨益。研究性文章角度多元,学科综合程度稳步增长,研究思路也从文物、遗迹的“器”的一面上升的“人”和“理”的一面,跳脱出文化史、器物史、规则制度的老框框,逐步做到透物见人,力求揭示古代体育思想,展示古代体育精神,活化古代体育文化。

640

囿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本目录的收集以北大考古系编纂的《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社科院考古所主编的:《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和《中国考古学年鉴》系列收录的体育考古有关书目文章为纲要,结合多种信息手段,增删纠误而成。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正文

一、书目

【1】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2】胡小明著:《体育人类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3】徐永昌:《文物与体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9月。

【4】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编著:《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5】李重申、李金梅:《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6】刘秉果、赵明奇:《汉代体育》,济南:齐鲁出版社,2009年8月。

【7】刘朴:《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8】陈康编著:《敦煌体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

【9】王俊奇著:《中国体育文化史丛书:先秦体育文化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10】林春、郑志刚著:《体育文物与考古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

【11】陈康、段小强编著:《体育考古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

【12】崔乐泉主编:《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

二、图录

【1】劭文良编著:《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集》,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86年8月。

【2】崔乐泉编著:《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月。

【3】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院编:《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5月。

【4】孙麒麟、毛丽娟、李重申著:《中国古代体育图录》,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5】福建博物院主编:《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10月。

【6】天津博物馆著:《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

【7】扬州博物馆编:《生命·运动·乐趣: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

【8】毛丽娟、李小唐、林春:《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西北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

【9】崔乐泉:《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华北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

三、学位论文

【1】崔乐泉:《中国原始时代体育文化研究:原始体育形态的考古学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2】沈涛:《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龚飞:《夏商周体育史问题的探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薛廷利:《唐代马球之研究》,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学军:《原始体育文化的发生及其演进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刘真真:《基于东夷文化的中国上古体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7】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地区体育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8】秦立凯:《汉代西南体育地理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9】余家赛:《古滇国青铜器上体育信息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0】李雪:《先秦时期长安体育文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1】岳敏静:《唐代杂技俑的考古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2】刘丽婷:《汉代六博及相关问题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13】陈新华:《中国古代射箭史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14】张鹏:《辽代契丹体育活动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15】孙新广:《原始社会的图腾图案文化与体育》,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16】杨焱勋:《陕西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17】赵春来:《魏晋南北时期体育题材的陶瓷及审美研究》,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四、研究文章

【1】赵邦彦:《汉画所见游戏考》,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外国通信员、编辑员、助理员共撰:《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国立中央研究院,1933年1月。

【2】佚名:《洛阳新出土古象棋盘图》,《北平图书馆馆刊》,1932年第4期。

【3】鸟居龙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学报》,1941年第6期。

【4】罗香林:《唐代波罗毬戏考》,《亚洲文化论丛》,1942年第6期。

【5】常任侠:《骰子起源考》,《申报文史周刊》,1948年3月6日。

【6】唐豪:《我国球类运动原始遗迹初探》,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7】范生:《我国古代某些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8】唐豪:《中国原始公社时期的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9】苏竞存:《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研究》,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0】唐豪:《试考我国隋唐以前的马球》,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1】袁鸿寿:《新出土的唐代宫廷马球场碑刻》,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2】范生:《我国古代足球概述》,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3】唐豪、郑树荣等:《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4】郑树荣:《我国古代的女子足球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5】汪洋:《古代足球制度“幞头”的说明》,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6】朱格等:《我国古代其他各种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7】范生:《我国古代锤丸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8】陈盛浦等:《中国古代的曲棍球、棒球和锤丸运动》,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19】范生、郑震:《我国象棋溯源》,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20】范生、郑震:《战国以后我国象棋的发展》,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21】朱方东:《我国古代射箭概述》,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一至八辑)》,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57—1959年。

【22】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23】若思:《关于“波罗毬”一词的商榷》,《历史研究》,1959年第8期。

【24】于柯:《我国古代的杂技》,《大公报》,1957年3月11日。

【25】樊迟:《汉唐杂技》,《人民日报》,1963年1月17日。

【26】傅天正:《中国古代的马戏》,《文汇报》,1957年1月20日。

【27】曹福顺:《对我国商代体育的初步探讨》,《体育科技》,1983年第2期。

【28】林思桐:《对章怀太子墓壁画<马毯图>的初步研究》,《体育文史》,1983年第2期。

【29】赵康民:《唐代打马球小考》,《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30】杨世勇:《浅谈中国古代的举重运动》,《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3年第4期。

【31】胡弈实:《罕见的铜质古象棋》,《北方棋艺》,1983年第4期。

【32】刘秉果:《足球纹铜镜的铸造年代》,《体育文史》,1983年第3期。

【33】刘秉果:《汉画像石“搏虎、拔树、背兽、扛鼎、抱鹿图”简释》,《体育文史》,1983年第4期。

【34】韩顺发:《杂技戴杆考》,《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35】许宏:《从宋代陶枕谈及古代女子足球》,《体育文史》,1984年第2期。

【36】易绍武:《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古代体育》,《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体育科学》,1985年第3期。

【37】习云太:《殷商时期的武术》,《中华武术》,1985年第4期。

【38】马紫晨:《两汉时期的河南杂技》,《中州今古》,1985年第5期。

【39】刘秉果:《从体育文物中看我国古代摔跤的发展》,《体育文史》,1985年第5期。

【40】刘秉果:《汉代的角抵戏与体育》,《体育教学与科研》,1985年第1期。

【41】孙景琛:《汉代的角抵百戏》,《文史知识》,1985年第5期。

【42】劭文良:《文物中的古代马术图像》,《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7期。

【43】于中航:《打马钱与李清照的<打马图经>》,《文物天地》,1985年第3期。

【44】邢宏玉:《介绍一件宋代相扑俑》,《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45】罗时铭:《明代版画中的体育》,《体育文史》,1986年第3期。

【46】姜少敬:《我国体育文物事业在前进》,《体育文史》,1986年第4期。

【47】马宝光:《简论古代儿童体育玩具——友》,《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48】傅天正:《汉代杂技的表演和艺术特色》,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第3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

【49】晓翔:《汉代骰子略说》,《文物天地》,1986年第6期。

【50】韩养民:《秦汉杂技艺术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文化史研究室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第4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

【51】刘秉果:《汉代足球》,《体育文史》,1987年第1期。

【52】李兴东:《中国武术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武魂》,1987年第6期。

【53】张正涛:《从汉代文物看我国古代斗牛》,《体育文史》,1987年第1期。

【54】方汝楫:《新疆岩画中的古西域武术》,《新疆体育》,1987年第3期。

【55】王赛时:《文物图像中反映的古代各民族摔跤——中国摔跤史发微之三》,《柔道与摔跤》,1987年第6期。

【56】张秀清:《汉砖上的马戏艺术》,《中国文物报》,1988年1月1日。

【57】孙福武等:《我国古代剑的起源》,《哈尔滨体育学报》,1988年第2期。

【58】丁大同:《战国“角力”小考》,《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4期。

【59】胡小明:《怒江岩画与原始体育》,《体育文史》,1988年第4期。

【60】张涛:《桑耶寺体育壁画》,《体育文史》,1988年第4期。

【61】王思礼、赖非:《济宁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小议》,《体育文史》,1988年第1期。

【62】张如安:《济宁汉画像石中“蹴鞠图”异议》,《体育文史》,1988年第5期。

【63】薛英群:《黑山岩画中的原始体育》,张碧波主编:《北方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论文集(第2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

【64】佚名:《古代文物与古代体育》,《体育文史》,1989年第2期。

【65】张怀礼、县瑄:《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古代体育》,《体育文史》,1989年第3期。

【66】张军武:《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六博》,《体育文史》,1989年第3期。

【67】张文立:《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之风》,《文博》,1989年第5期。

【68】杨桂荣:《馆藏宋代铜质象棋》,《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1期。

【69】唐世钦:《徐州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史》,1990年第1期。

【70】王其慧:《沧源岩画中的各种体育活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71】郑志林:《从河姆渡文化看萌芽状态的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72】梁全录:《酒泉晋墓中的倒立舞》,《体育文史》,1990年第6期。

【73】崔乐泉:《秦汉时期的博局纹铜镜》,《体育文史》,1990年第2期。

【74】崔乐泉:《角抵·相扑·摔跤》,《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18日。

【75】崔乐泉:《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江汉考古》,1990年第2期。

【76】崔栋:《浅谈长宁汉代石刻体育图像》,《体育文史》1990年第1期。

【77】邵正业、张美霞:《从甲金篆文看商周时期的体育运动》,《体育文史》,1990年第5期。

【78】崔乐泉:《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发展》,《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79】李学勤:《<引书>与<导引图>》,《文物天地》,1991年第2期。

【80】崔乐泉:《行气玉铭——两千多年前的“导引”论述》,《中国文物报》,1991年9月8日。

【81】冯继钦:《宋代的球类运动》,《求是学刊》,1991年第4期。

【82】贾麟:《元代铜象棋子》,《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

【83】崔乐泉:《从考古文物看古代“滇”人的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文史》,1991年第5期。

【84】崔乐泉:《从出土文物看汉代体育》,《文物》,1992年第2期。

【85】李重申等:《敦煌佛教文化与体育》,《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

【86】寒川恒夫:《原始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体育》,《体育与科学》,1992年第5期。

【87】刘梦藻:《沧源崖画与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浙江体育科学》,1992年第4期。

【88】崔乐泉:《从考古发现谈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文史知识》,1993年第8期。

【89】雒启坤:《汉代杂技考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6期。

【90】李陈广:《汉画戏车浅论》,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河洛文明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91】韩顺发:《汉唐洛阳的杂技艺术》,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河洛文明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92】郑建芳:《西晋围棋》,《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2日。

【93】韦晓康:《从广西左江岩画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远古渊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94】陈成军、王永红:《汉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2期。

【95】王永平:《隋唐文物中的围棋》,《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

【96】傅京芳:《唐代马球戏》,《中国文物世界》,1994年第6期。

【97】张松柏:《西域驯兽对辽代的影响及其在辽境的传播》,《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3期。

【98】崔乐泉:《“射侯”考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99】木子:《我国最早的健身图谱——导引图》,《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1日。

【100】梁叔琴:《略论唐代皇家马球场——从<明皇击球图>谈起》,《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01】崔乐泉:《“射侯”考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02】贾德民:《飞剑跳丸汉代杂技世界纪录》,《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

【103】郑显文:《丝绸之路与汉唐杂技艺术》,《丝绸之路》,1995年第1期。

【104】李金梅等:《敦煌传统文化与武术》,《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105】郑滦明:《体育史的新资料——契丹幼儿院跳绳图考证》,《文物春秋》,1995年第3期。

【106】梁叔琴:《略论唐代的皇家马球场——从<明皇击球图>谈起》,《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107】翁士勋:《存真史料之本:也谈史料学与中国古代体育研究》,《体育文史》,1995年第5期。

【108】毛宪民:《古代宫廷围棋活动》,《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总第150期。

【109】曾昌林:《宋代铜质中国象棋浅析》,《四川文物》,1995年第6期。

【110】李小琳:《略述我国古代体育运动》,《成都文物》,1996年第4期。

【111】李重申、田鹤鸣:《敦煌魏晋画像砖中的体育形态》,北京图书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台北《南海》杂志社合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6月。

【112】渡部义通著;蒋学松、李行译:《敦煌<棋经>与孙吕遗谱——古代中国围棋源流浅析》,《四川文物》,1996年第1期。

【113】于安:《中国古代的足球》,《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2日。

【114】李重申:《凝固在丝绸之路上的体育文化》,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8月。

【115】谢高文、岳起:《塔尔坡秦人博局图》,《文博》,1997年第4期。

【116】黄伟:《隋唐民间体育活动述论》,《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

【117】李惠兴:《马球运动在西域》,《新疆文物》,1997年第3期。

【118】成耆仁:《唐人的休闲生活——由馆藏舞马与打球俑谈起》,《历史文物》,1997年第3期。

【119】彭杰:《试论克孜尔石窟发现的骰子》,《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

【120】张松柏:《辽代的摔跤运动——从敖汉旗娘娘庙辽墓摔跤壁画谈起》,《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1期。

【121】王海平:《从考古资料看西南地区两汉时期的体育活动》,《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6期。

【122】王赛时:《古代的泛舟娱乐》,《文史知识》,1997年第5期。

【123】刘桂馨:《辽代常遂化墓出土的围棋子》,《文物》,1997年第11期。

【124】崔乐泉:《关于创建体育考古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思考》,《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年11月。

【125】崔乐泉:《创建体育考古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思考》,《体育科学》,1998年第4期。

【126】耿占军、马珺:《唐代长安的球场》,《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

【127】齐东方:《中国古代围棋具考》,《历史文物》,1998年第8期。

【128】贾文忠:《古代的足球——蹴鞠》,《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5日。

【129】佚名:《北宋铜象棋》,《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29日。

【130】朱章义:《成都石羊乡出土王莽时期斗鸡图》,《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

【131】崔乐泉:《从汉画看汉代的射箭活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

【132】谢生保:《莫高窟中的古代“健美运动员”——浅谈健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133】郑艳娥:《博塞刍议》,《南方文物》,1999年第2期。

【134】王晓民:《从一幅辽墓壁画看古代的击鞠运动》,《文物天地》,1999年第3期。

【135】游振群:《汉代六博与博戏之风》,《故宫文物月刊》,1999年总第201期。

【136】曾蓝莹:《尹湾汉墓<博局占>木牍试解》,《文物》,1999年第8期。

【137】李岗:《汉阳陵围棋棋局》,《中国文物报》,1999年12月5日。

【138】扬善清:《殷代玉雕“阴阳人”气功态研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主编:《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9月。

【139】陈成军:《试谈汉代画像砖、石上的六博图像》,《文物天地》,2000年第5期。

【140】刘余力:《由三人倒立俑看汉代杂技》,《中国文物报》,2000年8月6日。

【141】尚民杰:《击蹴源于蹴鞠说辨析》,《文博》,2000年第3期。

【142】王则等:《库伦辽墓出土双陆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143】张涛:《秦始皇陵园最新考古发现的几件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珍贵文物──铜鼎和百戏陶俑》,《体育文史》,2000年第4期。

【144】吕利平、郭成杰:《从体育考古看我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特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45】吕利平、郭成杰:《试论体育考古思维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46】更堆:《西藏“密芒”围棋棋盘》,《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7日。

【147】崔乐泉:《中国古代体育文物——人文奥运》,《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48】顾骆:《浅谈古代宫廷围棋活动》,《中国文物世界》,2001年总第192期。

【149】李兆成:《漫谈魏晋时的围棋》,《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150】李宗山:《棋枰史话》,《故宫文物月刊》,2001年总第223期。

【151】张超英:《中国古代象棋具的收藏与欣赏》,《收藏家》,2001年第6期。

【152】扬之水:《关于“投六箸”》,《文物天地》,2001年第2期。

【153】崔乐泉:《古老的中式足球——蹴鞠》,《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54】崔乐泉:《古老的马球——击鞠》,《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55】崔乐泉:《中式曲棍球——步打球》,《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56】崔乐泉:《古代的保龄球——十五柱球》,《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57】崔乐泉:《东方高尔夫——捶丸》,《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7月8日。

【158】刘秉果:《翘关·扛鼎·举石——中国古代举重的发展》,《历史文物》,2001年总第98期。

【159】简松村:《脚头十万踢 解数百千般——中国古代的足球》,《故宫文物月刊》,2002年第3期。

【160】刘秉果:《蹴鞠高胜燕子风——中国古代足球的发展演变》,《历史文物》,2002年第8期.

【161】李零:《跋中山王墓出土的六博棋局——与尹湾<博局占>的设计比较》,《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1期。

【162】李宗山:《两个人的战场——棋枰史话》,《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

【163】陈杰:《从出土文物看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

【164】崔乐泉:《马上闲情》,《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165】刘玉堂:《浅议楚人的竞技项目及其水平》,《江汉考古》,2003年第3期。

【166】李百勤:《山西芮城出土东汉博弈棋盘》,《文物世界》,2003年第6期。

【167】黄吉博:《洛阳新出土古代象棋的初步研究》,洛阳市文物局编:《耕耘论丛(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

【168】梁勉:《从出土文物探宋金时期的相扑活动》,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

【169】李清泉:《墓葬中的会棋图——以辽墓中的<三教会棋图>和<深山会棋图>为例》,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5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70】吕利平、吴卫东、郭成杰:《从体育考古角度看我国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旅体育》,《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3期。

【171】李重申、李小唐:《丝绸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考古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72】韩顺发:《中国古代马戏考》,《中原文物》,2004年第5期。

【173】刘秉果:《中流九龙舟 谁肯相参差——中国古代龙舟竞渡的发展演变》,《历史文物》,2004年第6期。

【174】任浩东:《秦陵百戏俑中的扛鼎俑》,《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1日。

【175】张梅:《从画像砖石看汉代杂技艺术》,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176】周保平、王瑞峰:《汉画游戏研究》,《中原文物》,2004年第5期。

【177】陈康、刘可:《敦煌北朝壁画中的射箭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

【178】李重申、李金梅:《丝绸之路原始体育考析》,《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

【179】郝招:《敦煌“相扑”之管见》,《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

【180】王自力:《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体育活动》,《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2004年。

【181】宋后玲:《唐人击鞠文物的探讨》,《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182】肖发标:《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瓷质象棋》,《文物天地》,2004年第12期。

【183】崔乐泉:《原始时代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考察——以中国原始时代体育文化研究为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4】谷世权:《为体育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联姻”喝彩——推荐一本好书<体育文化考古学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3期。

【185】李重申、李小惠:《丝绸之路汉代体育简牍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186】路志峻、李金梅:《敦煌魏晋古墓体育画像砖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187】杨静荣:《“捶丸”和“击角球”》,《文物天地》,2005年第6期。

【188】卜琳:《从耀州窑童子蹴鞠纹瓷看宋代足球》,《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

【189】许蓉生:《浅议六博的产生演变及其影响》,《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

【190】陈康:《对体育考古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91】赵明奇、刘秉果:《河南蹴鞠汉画像石在足球史研究上的意义》,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古都学会编:《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选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192】李小唐:《丝绸之路体育考古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0期。

【193】杨万娟、单文建:《拔河源自楚地考据》,《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

【194】王大方:《内蒙古出土北魏童子角抵瓦当》,《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195】暨远志:《唐代马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96】李清洪:《汉画像砖中的杂技艺术——戏车图》,中国汉画学会、南阳师范学院汉文研究中心编:《汉画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197】安尼瓦尔·哈斯木:《从吐鲁番出土的顶竿倒立俑看杂技艺术中的形态美》,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学新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98】林春:《中国古代铜镜中体育图纹考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期。

【199】周菁葆:《吐鲁番出土文物中的唐代杂技艺术》,《新疆文物》,2007年第1期。

【200】陈康:《体育考古学研究方法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01】路志峻等:《汉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马毬运动考辨》,《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

【202】邓禾颖:《投壶小考》,张建庭主编:《杭州文博·5》,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年6月。

【203】张云侠:《从湖南省博物馆藏蹴鞠纹铜镜看宋代足球》,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12月。

【204】马爱民:《殷商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李雪山主编:《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续编》,2007年12月。

【205】朱亮:《见证中国古代体育的围棋子》,《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2日。

【206】崔乐泉:《关于体育考古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思考——<南方文物>“体育考古”专栏主持辞》,《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207】崔乐泉:《考古学与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208】崔乐泉:《史前乐舞祭仪与原始的体育娱乐——原始体育形态的考古学分析》,《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209】白云翔:《考古发现与秦汉时期的体育活动》,《考古》,2008年第7期。

【210】崔乐泉:《考古发现与唐宋时期的体育活动》,《考古》,2008年第7期。

【211】杨瑾:《中国古代人的体育娱乐生活》,《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17日。

【212】孙松珍:《汉代养生体育活动》,《南都学坛》,2008年第2期。

【213】李凯:《陕北东汉画像石里展现的体育娱乐活动》,《文博》,2008年第3期。

【214】王建玲:《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文博》,2008年第3期。

【215】杜文:《试析元青花上新发现的蒙元摔跤手形象》,《文博》,2008年第3期。

【216】董新林:《中国古代马球运动史述论》,上海博物馆编:《周秦汉唐文明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217】张长海:《宋辽金时期的马球运动》,《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218】王宁:《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南宋围棋具》,《收藏家》,2008年第6期。

【219】黎大祥:《武威发现的西夏铜象棋子》,《陇右文博》,2008年第1期。

【220】李凯:《兰闺雅玩》,《文物天地》,2008年第9期。

【221】古元忠、张红伟:《邛窑唐代竞技俑》,《成都文物》,2008年第3期。

【222】王艺芝、宋琪:《浅析中国古代投壶游戏》,《丝绸之路》,2009年第10期。

【223】刘其龙:《南阳汉画像中蕴涵的汉代传统休闲体育文化》,《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第1期。

【224】姜雪婷:《汉画像形体技巧倒立图像考释》,《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6期。

【225】刘朴:《蹴鞠汉画像石分类分布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226】王长启、陈红玲:《六博棋盘与六博戏》,《收藏》,2009年第10期。

【227】杜文:《宋代陶塑玩具上所见“七圣刀”幻术》,《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228】蒋廷瑜:《铜鼓图像所反映的民族体育》,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6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229】魏跃进:《从宋代陶模造型管窥宋代游戏风俗》,《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

【230】崔凤祥、崔星:《西夏岩画党项族军事体育活动考析》,《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31】崔乐泉:《原始形态体育器械的考古学分析——史前劳动工具与原始形态的体育器械》,《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232】薛寒秋、薛翘:《中国古代高尔夫球的东传与捶丸图纹日本铜镜的发现》,《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233】罗卫忠:《六朝时期的博弈之俗》,《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234】刘勇:《陕北汉画像石体育活动探析》,《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7期。

【235】付弟雯:《基于古陶瓷图案的研究探索体育运动的渊源》,《中国陶瓷》,2010年第6期。

【236】刘志华:《西域传入的双陆棋考释》,郑炳林、俄军主编:《2009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7月。

【237】郑彤:《一盘棋引发的命案——浅谈六博棋》,《中国文物报》,2010年8月6日。

【238】李重申、李金梅:《论敦煌古代的游戏、竞技与娱乐》,《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袁行霈、李焯芬、樊锦诗主编:《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2月。

【239】邓凤莲:《南阳汉画体育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7期。

【240】余静芳:《西藏寺院壁画中的体育文化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5期。

【241】马爱民:《曹操尚武重武和曹氏父子引领汉魏武艺新风——兼从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视角探析魏武王曹操高陵》,《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242】崔凤祥、崔星:《史前狩猎社会原始体育形态与意蕴考析——以贺兰山岩画为例》,杨玉经主编:《岩画研究2007—2011》,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43】周艳、蔡玉军、张玲芳:《原始形态体育器械的发展源考》,《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2期。

【244】张卉:《宋代的一种民间玩具——提线玩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4期。

【245】宋伟:《古墓壁画中的高句丽军事体育文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46】萧巍:《浅论敦煌出土的唐代围棋子——兼谈围棋的发展历史》,《丝绸之路》,2011年第12期。

【247】王义芝:《中国汉唐时期的魔术艺术》,《历史文物》,2012年第4期。

【248】胡同庆:《论古代角抵、相扑活动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兼谈敦煌壁画中相关画面的定名》,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华侨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主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249】李金梅、白洁:《敦煌骰子戏小考》,袁行霈、李焯芬、樊锦诗主编:《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2月。

【250】胡同庆:《古代敦煌的围棋、双陆、樗蒲、藏钩等竞智型游戏》,《历史文物》,2012年第4期。

【251】何江、张文江:《古体博大 精彩纷呈——江西出土古代陶瓷体育文物赏析》,《南方文物》,2012年第4期。

【252】贾璞、于皓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百戏》,《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

【253】吴迪:《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

【254】芦金峰:《甲骨文字形体反映的体育活动》,《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9期。

【255】曹雪霞:《石龛中的汉代杂技——沁县南涅水石刻佛龛中的“百戏图”鉴赏》,《文物世界》,2012年第5期。

【256】黄芬:《从汉画看汉代游艺风俗》,《中原文物》,2012年第3期。

【257】胡同庆:《论古代举重活动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兼论对敦煌、炳灵寺等石窟艺术中一些画面的定名》,《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

【258】陈祎晟、白洁:《文化视角下关于嘉峪关魏晋墓葬中体育题材彩绘砖画的研究》,《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

【259】丛振、李重申:《试论敦煌游艺文化中的儒家特征》,,《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

【260】李小惠、刘景刚:《破译甘肃出土简牍中的体育符号》,,《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

【261】宋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陶模玩偶”》,《中原文物》,2012年第1期。

【262】刘跃东:《古代球类运动在考古实物中的留存》,《兰台世界》,2013年第6期。

【263】王俊奇:《先秦绘画雕刻中的体育及其意义》,《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1期。

【264】李旻、陈冬:《从大足石刻造像看我国古代举重活动文化成因》,《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65】梁姝丹:《辽宁彰武出土的辽代双陆棋》,《东北史地》,2014年第1期。

【266】刘芃:《出土文物中的唐代舞马与马球运动》,《文物天地》,2014年第2期。

【267】魏遵军、李大威:《金代体育活动——马球的兴衰原因探析》,《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268】沙滟:《敦煌壁画中的体育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11期

【269】王昌伟:《贺兰山岩画中原始体育活动的审美特征》,《军事体育学报》,2014年第4期。

【270】谢智学、耿彬:《敦煌壁画步打球考察》,《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5期。

【271】王金朝:《基于史前岩画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考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272】梁姝丹:《辽宁彰武出土的辽代双陆棋》,景爱主编:《地域性辽金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

【273】赵明奇、石星:《世界最早的足球协会:宋代“圆社”考》,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七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12月。

【274】田卫丽:《从唐代打马球文物看唐人的精神风貌》,《文物世界》,2015年第1期。

【275】杨文豪、王兴怀、薛强:《布达拉宫壁画中的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76】王海:《云冈石窟中体育元素的文化探析——以飞天为例》,《体育科技》,2015年第2期。

【277】董必凯、何卫东:《广西花山岩画蕴涵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278】刘勇、刘业飞、刘奋山、艾强、杨宏:《从画像石透视陕北汉代体育娱乐的区域特征》,《榆林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279】朱淑菊、蔡亚非:《临淄出土的赛马瓦当与中国古代赛马》,《中国文物报》,2016年3月8日。

【280】魏女:《陕西出土的宋代儿童体育文物》,《大众考古》,2016年第1期。

【281】何志国:《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民族艺术》,2016年第1期。

【282】田卫丽:《从出土文物探讨唐代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文物世界》,2016年第2期。

【283】邵强军:《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1期。

【284】陈新勇:《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马球考》,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编:《吐鲁番学研究: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285】赵占魁:《阴山杂技体育运动岩画辨析》,《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

【286】赵占魁:《从阴山岩画看我国杂技体育的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编:《北方民族考古(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87】秦双兰、程冬艳、赵禹、徐妍华、陈志华:《中国旧石器时代体育发端探索——以泥河湾遗址为案》,《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88】姚庆:《辽代射柳活动考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6期。

【289】谭广鑫、任占兵:《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11期。

【290】孙连娣:《金代射柳文化考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91】陈立华、鞠文强:《肃慎体育文化研究》,《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292】孙洁:《考古学视角下的黄河三角洲古代军事体育及时代意义》,《滨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293】邢金善、王军红、胡远远:《汉画像石(砖)体育文化的历史流变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年11月。

【294】罗帅呈、王兴怀:《高原丝绸之路吐蕃体育文化交流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295】樊丽沙、耿彬:《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

【296】李小惠:《破译甘肃出土“简牍”中的体育符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编:《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2021年12月。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古代体育元素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序厅,第一展厅为中国古代体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几个部分。展出的古代体育文物、照片资料、绘画、拓片和沙盘模型,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第一跃入眼中的是石球,从距今10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时期粗糙的大石球,到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000年的石球和陶球,明显地看到石球从生产工具到游戏器具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的产生。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描绘出古朴的线条、纹路,生动地表现了先人们联臂踏歌的情形,这种满足身心需要的身体活动,在奴隶社会已是庆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从石镞、铜戈、青铜戈中,我们仿佛看到先人弯弓射雁的场面,这种游猎方式古人称为“戈射”。《戈射图》反映了从渔猎到农耕,弓箭从狩猎性质转变到军事训练和娱乐消遣。游水是渔猎中的另一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游泳图》形象地描绘了《诗经》所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景象。此外角抵,竞渡、青铜剑等文物,再现了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和日常生活中古代体育的萌芽。
战国至秦汉三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产生,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为体育的勃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文物资料十分丰富,有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陶俑及诗、赋等。其中汉代画像砖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记录下诸多体育游戏活动。
秦汉之时,百戏艺术已发展成众多的表演节目,就汉画砖中所见就有跳丸、飞剑、叠案、戏车、透飞梯、驯兽、马术等。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石反映了当时融合了讲武之礼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杂技内容的综合表演形式??百戏。从左至右,第一部分是跳丸,也就是双手舞弄小球,跳丸的动作讲究流畅、轻快,历代跳丸有三、七、九、丸。还有跳剑、寻幢也是生动活泼难度较大的表演。前者与跳丸相似,只是以剑代丸,后者又称“缘幢”,通俗地讲是用身体的头、手等部位,撑起很高的长杆,顶部呈十字,在杆顶和横杆两端都有表演者。第二部分有十五人的乐队,鼓、钟、琴等乐器清晰可辨。第三部分是履索,履索可能是走钢丝的前身,而古人履索的动作复杂,甚至倒之而行。《百戏图》的第四部分是马戏与喜车,这是一种大型的杂技表演,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也需要过人的胆量。其它的一些展品也生动地反映了各种表演项目,如:逆行连倒,即倒立行走。倒立的形式多种多样,汉倒立俑陶奁是一件很精彩的文物。此外类似钻火圈的冲狭运动,象燕子跃掠过水面的燕濯活动,在《石棺杂技图》中可见。
这个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足球游戏。“鞠”为皮革缝制,另一种是对抗性质的比赛。从画像砖、石及肖形印中都有丰富生动的记载。而沙盘模型则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运动在汉代盛行的状况。
西汉《导引图》更是引入人胜,它图示了一整套的练习动作,如同我们当今练习各种拳、操的示意图。这说明,人类已经开始逐渐提高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锻炼来抵御外界的各种考验。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的涌现,以及《黄帝内经》等书的出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人已创立了独特的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方式。华佗的《五禽戏》,庄子的“行气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可谓珍贵的古代遗产,至今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时代,古代体育由雏形走向初步定型。马球、武艺、养生导引是比较突出的项目,隋唐的棋盘又足见当时棋艺的盛兴。
马球在这一时期是最为吸引人的项目,馆内除各种图画、陶俑、铜镜、文字记载外,又特意制作了生动逼真的唐代打马球的巨大沙盘模型。马球在古代又称击球,唐代最为盛行,上到唐皇,下到士兵,都把它做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在唐代宫庭里,女伎一般都受过打球的训练,她们主要是陪皇帝、贵族消遣。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说:“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这种景象在击球铜镜和唐明皇击球图中都有记载。”
唐代相朴运动成为节日娱乐活动和重要的比赛活动。可以从石砚、敦煌壁画、白描幡画上的相扑画了解这一运动在隋唐的发展。南北朝时战事纷纷,少数民族将骑术带入军中,唐代时,已盛行骑术和骑箭术。铜镜及图画中的狩猎图,恰是大诗人李白描述了“一射两虎穿,轻背落双鸢”的高超技术的体现。此外,唐代人的字舞,以人做字,栩栩如生,正是古代大型团体操的雏形。
围棋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文献中多有记载,望都出土的汉石制围棋盘,隋代张盛基出土的磁制棋盘,以及《重屏会棋图》、《仕女弈棋图》,记述了围棋的发展历史及其开展的普遍性。
习武的传统在我国根深化蒂固,从狩猎到“六艺”中的射箭,从大规模的武戏到“取士技才,必先弓马”的武举可见一斑。今天的习剑主要以强体长寿、练气凝神为主,逐步脱离了古时军队的训练方法,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武术的精华之一。
宋代是古代蹴鞠发展的高潮时期,成为当时的表演节目,而且产生了不同的踢法。从宋太祖蹴鞠图、儿图蹴鞠、宋代蹴鞠纹象牙笔筒,到元代蹴鞠铜镜上男女对练的形象,与“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六皮儿香皮做烟眷”诗句相吻合。明代妇女、儿童依然喜好此活动,但朝廷已出现过禁止踢球的命令。
纵观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从有限的被保存和挖掘出的文物,使我们领略到中国体育演变的辉煌历史。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发现中国——2007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的目录

1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2 福建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获得重大收获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双树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4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再获重大发现
5 山东沂源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6 重庆奉节藕塘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7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细石器遗址的新发现
8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红图发现大型细石器制作场
9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区域性考古调查
10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
11 重庆酉水流域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存
12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
13 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晚商文化遗存
14 河南渑池笃忠遗址发掘仰韶晚期—龙山早期聚落
15 湖北省郧县大寺遗址发掘
16 河南灵宝铸鼎塬史前聚落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17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
18 浙江良渚遗址发现5000年前的古城南墙
19 安徽蚌埠禹会村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获
20 河南焦作徐堡发现龙山文化城址
21 内蒙古南宝力皋吐墓地再获重要发现
22 河南洛阳新发现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环濠聚落遗址
23 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取得重要威果
24 湖北丹江口库区南张家营遗址发掘收获
25 四川大渡河中游新石器—商周时期考古
26 贵州罗甸红水河发现石器
27 浙江余杭南湖考古调查发掘
28 贵州沿河抢救发掘新石器晚期—商周遗址群
29 吉林双辽后太平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
30 河北新乐何家庄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31 广西桂平大塘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32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33 陕西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再获重要发现
34 山西柳林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35 山西黎城西周墓地
36 河南上蔡周代墓地发掘获重大发现
37 福建浦城管九土墩墓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38 河南汉魏洛阳故城新发现两周时期墓葬的发掘
39 湖北郧县乔家院墓群考古勘探和发掘获重大收获
40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41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第二次发掘获重要成果
42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43 河北林村墓群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44 河南淅川徐家岭楚墓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45 甘肃张家川发现战国墓葬
46 河北涞水县安阳燕文化墓地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47 河北磁县东武仕秦代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发现
48 河南郑石高速公路考古发现战国环壕和汉代墓葬
49 河南安阳市固岸墓地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50 河南淇县大马庄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51 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52 陕西西安秦汉上林苑4号和6号建筑遗址考古发掘
53 安徽东至后村汉墓群考古发掘
54 山东长清发现大型汉画像石墓
55 山东邹平发现汉代基地
56 山东青岛抢救发掘西汉古窑群遗址
57 山东青岛抢救发掘西汉木椁墓
58 江苏邳州山头汉代家族墓地考古获重要成果
59 河北首次发现西汉集市遗址
60 山东烟台抢救发掘两汉墓葬
61 河北唐县南固城墓地发掘
6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南、北釜山墓地文物保护工程
63 河北涿州发现东汉家族墓地
64 浙江发掘上虞尼姑婆山三国西晋窑址
65 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文物普查
66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东汉帝陵陵园
67 河南卫辉大可马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68 北京密云大唐庄古墓葬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69 北京延庆南菜园基建发掘获丰硕成果
70 江苏南京上坊孙吴墓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71 江苏南京发现东晋时期墓群
72 新疆库车县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发掘
73 河北磁县北朝墓群发掘M63和十六国窑址
74 河北磁县发现东魏皇族元祜墓
75 河南安阳固岸北朝墓地考古发掘
76 辽宁丹东凤凰山山城首次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77 江苏扬州唐城考古取得新收获
78 江苏扬州城南门遗址的发掘
79 江苏扬州仪征发掘唐代砖室墓
80 江西黄金埠窑址发掘
81 江苏古泗州城考古
82 江西景德镇铜锣山、道塘里、凤凰山古窑址考古
83 河南登封新发现钧瓷窑址
84 河南延津沙门城址考古工作获得丰硕成果
85 山东汶上梁庄聚落址的发掘
86 江西吉安吉州窑遗址调查勘探
87 山东济南趵突泉北路6号工地考古发掘
88 贵州桐梓夜郎宋墓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89 湖北丹江口方家沟考古获重要收获
90 内蒙古辽代祖陵考古发掘获重要收莸
91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发掘金代家族墓及明清墓葬
92 津汕高速公路天津段建设工程考古发掘
93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94 云南绥江县黄坪豆腐石湾发掘石室墓群
95 宁夏固原元代“六盘”安西王府遗址考古调查
96 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发掘获重要收获
97 浙江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
98 安徽蚌埠抢救性发掘明清墓葬
99 西藏萨迦寺考古发掘再获重要成果
100 贵州荔波水甫水族墓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坟地灵异故事,坟地奇闻异事

    坟地灵异故事,坟地奇闻异事

    网上有很多关于坟地灵异故事,坟地奇闻异事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坟地奇闻异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坟地奇闻异事坟地奇闻异事\u200b清朝
    河南的奇闻怪事,河南奇闻轶事

    河南的奇闻怪事,河南奇闻轶事

    网上有很多关于河南的奇闻怪事,河南奇闻轶事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河南奇闻轶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河南奇闻轶事2、懒人张锁故事?河南奇闻
    传说中的的九大妖刀 碰到你就惨了

    传说中的的九大妖刀 碰到你就惨了

    在冷兵器时代,刀是最为常见的武器之一,而很多兵器铸造师认为,刀其实是有灵性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刀下面的亡魂太多,往往使得它们背负上了妖刀的名声,使得它更显恐怖。那么传说中的妖刀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
    结婚当晚的趣事,新婚之夜发生的趣事古装电视剧

    结婚当晚的趣事,新婚之夜发生的趣事古装电视剧

    网上有很多关于结婚当晚的趣事,新婚之夜发生的趣事古装电视剧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新婚夜的奇闻趣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新婚夜的奇闻趣事新
    “双万”城市半年报

    “双万”城市半年报

    目前,全国已有15座GDP超过万亿、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双万”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郑州、西安、青岛、长沙、东莞。截至目前,这15座城市上半年经济运行
    泰宁大金湖鱼,3万斤活鱼突然大量死亡

    泰宁大金湖鱼,3万斤活鱼突然大量死亡

    泰宁金湖又名池潭水库,不过人们习惯称它为“大金湖”。它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全长60多公里,库容量8.7亿立方米,位于福建省泰宁县,靠近武夷山南端。全湖旅游资源丰富,号称有“72峰、36岩、18洞”外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