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文化遗存多的数不过来,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在万花筒中看花眼的事情屡有发生。
今天我们就谈谈一直被冷落的中原第一陵:唐恭陵。
一、朦胧神奇的“太子冢”:唐恭陵
唐恭陵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景山之巅,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1963年唐恭陵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僭越为陵
尽管我国帝陵众多,但是唐恭陵是唯一一处墓主人以太子身份被追封为皇帝的陵墓。唐太子李弘24岁暴毙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唐高宗悲痛不已,他下诏赞扬李弘“仁孝闻于四海”,要加太子以尊名。在他看来,“慈惠爱亲曰孝,死而不忘君曰敬,(李弘应)谥为孝敬皇帝”。高宗诏命以“天子之礼”葬李弘于洛州缑氏县懊来山(今缑氏镇景山),墓名“恭陵”。高宗还亲自为太子制“睿德纪文”,书于石上,立于陵前。
2、迷雾重重
唐恭陵,神秘而朦胧的存在。李弘与母后武则天的矛盾,让李弘的死因成为千古之谜。唐高宗在《孝敬皇帝睿德记》中,记述了李弘的丧葬,却回避了他的死因。关于唐恭陵的种种传说,更给唐恭陵笼罩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
唐恭陵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唐恭陵巧妙的流沙防盗设计,使其安稳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直至1998年震惊国人的哀皇后陵寝被盗的“2.15”大案,才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被盗的文物,其美艳令人惊叹,越发让人对地宫的神秘充满遐想。
二、唐恭陵的魅力和价值
唐恭陵的盛名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其无法阻挡的魅力和无可比拟的价值。
1、可视性强:“同茔异穴”的土阙犹在
偃师历史文化物质遗产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征,即地下的多,地上的少;可讲的多,可看的少。唐恭陵恰恰属于地上的、可看的少数。
唐恭陵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成正方形,长宽各约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神墙四角有角楼建筑,神墙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如今神墙、角楼、神门等已不存,唯有土阙犹在。
唐恭陵模仿了汉代帝陵的规制,皇帝与皇后“同茔异穴”合葬,故有一大一小两座封土堆。较大的封土是李弘的陵墓,呈覆斗形。东西现长150米,南北宽130米,残高22米。经考古勘探得知,原封土长宽应在168到180米,高度应在30米以上。陵园东北角50米处较小的锥型土冢,是李弘之妃哀皇后的陵墓,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经过千余年的自然销蚀和人为破坏,形状已不很完整。
被盗的“娘娘冢”
陵区共有石像生九对。东西北神门外各有一对坐狮,其余六对均在南神门的神道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是:辟邪一对,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神道东侧翁仲之间,矗立着《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
2、价值突出:可与乾陵石刻媲美
唐恭陵石刻规模宏大,雕刻技艺精湛,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可以与乾陵石刻媲美。恭陵神道石刻与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造像,同为皇室经营,一世俗,一宗教,且同为著名宫廷建筑艺术家韦弘机指挥雕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唐恭陵被盗文物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61件被盗文物做出的鉴定结论认为,国家一级文物19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12件。这些文物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是研究初唐经济、习俗、墓葬制度、服装服饰、以及雕塑、施釉、彩绘工艺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保护性破坏:唐恭陵保护利用中的是是非非
长期以来,关于唐恭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争鸣一直起起伏伏。
1、《百姓问政》的关注
近些年来,不断有热心网友就唐恭陵的保护利用问题向文物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唐恭陵的管理还一度成为我市《百姓问政》栏目的关注话题。反映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保护措施欠缺。陵区“乡间道路穿插其间,有的道路紧邻石像生,对文物的潜在危害非常大,且周围没有护栏。”
第二类:景区疏于管理。唐恭陵景区“大门敞开,汽车畅通无阻,更有游客直接将汽车开到了陵墓脚下。”门卫室“被各种涂鸦写满”,“形同虚设”。极不协调的是,陵区内“歌声四起”,“多人组团唱歌跳舞”,等等。
第三类:环境整治不力。陵区内有好几处烧烤夜市,“之前绿化过的空地种上了农作物”。
2、政府的措施
实事求是地讲,自从唐恭陵“2.15”文物被盗案之后,偃师以空前力度加强了对唐恭陵遗址的保护工作。先后建造了唐恭陵保护用房,成立了唐恭陵保护管理机构,实行昼夜安全巡逻制度。
租用唐恭陵保护区域内500余亩土地,退耕还林,种植花草树木。修筑道路及神道3000余米,修建围墙2000多米,对唐恭陵实施封闭管理。
2015年,争取上级资金408万元,在唐恭陵陵园内安装了技防设备。2017年,成立唐恭陵管理处。2018年,又对唐恭陵遭破坏的围墙进行了修补等等。
3、美中不足
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唐恭陵保护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唐恭陵的保护成效大打折扣。
比如,现有过境交通问题,由于没有为周边村群众出行及农业生产合理规划新的道路,导致围墙封闭陷入不断的拆拆补补当中。
又如,耕地地租问题,由于租金没能随着物价的上涨同步跟进,群众利益受损,便有部分群众在陵区强行耕种。
4、保护性破坏
有的保护措施也缺乏科学论证,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保护性破坏”。比如,曾一度在唐恭陵封土堆的制高点用彩钢加盖了安全保护房,就严重破坏了唐恭陵景观风貌。
5、网友焦虑
作为历史文物分布密集区,偃师拥有二里头夏都遗址等十三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二里头夏都遗址等其它文保单位不同,唐恭陵因其规模宏大的地面遗存最具观赏性,景区打造可谓得天独厚。然而,现实未如人意。对唐恭陵景区的厚望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导致网友们内心焦虑。
6、原因探究
长期以来,偃师重工业轻文旅,对工业偏爱有加,对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却不冷不热,这就有了把一个个文保单位圈起来的红砖墙,也有了偃师随处可见的对文物简单“一锁了之”的现状。
文物部门面对数量众多的文保单位,单枪匹马,疲于应付,陷于粗放式保护管理的无奈和被动滞后的尴尬困境。
四、打造唐恭陵遗址公园,让唐恭陵“活”起来
唐恭陵的遭遇已经证明,单纯的保护已是一地鸡毛。应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隘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唐恭陵遗址“活”起来。
总的思路是:建立唐恭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打造颜值和内涵兼备的文化新地标,让唐恭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具体想法如下,可供争鸣:
1、将唐恭陵遗址纳入洛阳市级层面进行规划打造
唐恭陵的现状值得反思,是不是应该从管理体制上去找原因?
无论是2019年机构改革前的文物旅游局还是改革后的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职能在二者之间的变动并未能带来偃师文旅发展上的变化。
实事求是地讲,偃师发展旅游的优势恰恰更多的是在文物这一块儿,而非文化领域。虽然目前偃师成立有文旅专班,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权力部门,只是旅游发展协调机构,对文旅的推动难免力不从心。
偃师区文旅发展积重难返。若不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给足了面子,偃师文旅将何以堪?
是否可以考虑从“盛世隋唐”这一名片出发,将偃师区唐恭陵、缑山升仙太子碑这两处与大唐关系紧密的国保单位,纳入洛阳市级层面进行规划打造?
我市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大唐相关的有7处,除隋唐大运河外,偃师区的另外两处均处在洛阳至登封黄金旅游线上,在市级层面对这两处景点进行打造,对洛阳旅游来说将会是锦上添花。
2、确保唐恭陵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唐恭陵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其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唐恭陵景区的建设,应坚持保护为主,确保遗址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当下,唐恭陵封土病害严重,十分急迫。太子冢南侧墓面,雨水冲刷形成的巨大冲沟已经给陵墓本体安全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若不尽早采取保护措施,冲沟进一步发育,灵台封土将遭受更加严重的破坏。建议进行必要的工程干预,对冲沟进行填补,尽早消除危险。
3、唐恭陵的登临与围合
唐恭陵雄浑嵯峨,与景山融合共生,自古以来就是登高胜地。建议拆除歪歪扭扭的水泥台阶,实在是有碍观瞻。同时,另行设计登陵栈道,最大限度减少对封土的破坏。陵顶铺装也要生态,可设置护栏,同时也可阻断沿陵棱登临对封土的破坏。
还有围墙,目前唐恭陵遗址红砖围墙的围合圈过小,不能完整涵盖遗存的边界。对唐恭陵的保护应当坚持考古的基础地位,根据考古发掘确认的分布范围和文物保护的需要,对唐恭陵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做出一个明确的划定。
4、唐恭陵遗址的呈现与展示
唐恭陵保护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对遗址本体的保护,更在于通过保护在文化空间中呈现唐恭陵遗址本体所特有的魅力和价值,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也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唐恭陵遗址的实际出发,宜注重遗址现场展示、遗址博物馆以及标识系统等项目。唯有展示个性之美,才能有效避免景区风貌上的“千园一面”,不至于因景观的似曾相识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以尊重历史、不扰动遗址、保护原生环境为原则,积极采用遗址数字化复原及遗址现场增强现实交互展示、导览等新的展示方式,通过充分的价值阐释和行之有效的文化策划,把唐恭陵遗址公园打造成为一个与历史对话的休闲胜地。
在举国震惊的唐恭陵“2.15”文物被盗案侦破后,偃师文管会和商城博物馆在唐恭陵设立了展览中心,举办了《唐恭陵“2.15”文物盗窃案破案成果展览》。
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恭陵简介,介绍了唐恭陵的营建情况;第二部分为“2.15”案件始末;第三部分介绍了被盗文物,以及各种器物的渊源和发展流向;第四部分是有关唐恭陵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这次展览也可以说是关于唐恭陵的一次成功展示。由于当时建造仓促,所谓的展览中心不过是几间平房,建议予以拆除,在唐恭陵遗址公园新的规划下另行建造体量适宜的唐恭陵遗址博物馆,作为唐恭陵展示的重要载体。
5、唐恭陵遗址的环境整治与提升
陵区内烧烤夜市的构筑物必须予以清理。在陵区内开设烧烤夜市、唱歌跳舞等现象,把庄重安宁的陵区变成了喧嚣的娱乐和美食场所,让人看不到唐恭陵应有的尊严,不仅破坏了唐恭陵本该拥有的历史环境,也没有体现对唐恭陵完全真正的保护。
关于唐恭陵景区绿化树种的选择,文物部门花费了不少心思。松柏的大量种植应该是契合历史环境的。《殷武》中记载,“陟彼景山,松柏丸丸。”除松柏外,也种植了不少其它乔木。
不过,乔木的种植一定要考虑到对遗址的保护问题。偃师商城遗址就因为种植了大量杨树,杨树的根系侵入遗址层,给遗址本体造成了伤害,前不久杨树已被全部清除。
绿化时还要考虑不能给陵区的格局造成混乱,也要避免各区域空间的过度粘连。在不破坏文物遗址及其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加强绿化种植改善唐恭陵遗址公园的生态环境,运用草木的不同品种和形态,结合不同的地面铺装材料,重现原有的寝园格局。
鲜花,也许只有用大量鲜花来装扮,才足以烘托唐恭陵遗址的氛围。墓面的装饰,周边空地的花木栽培以及地被覆设等等,都应对花草树木精挑细选,运用“道法自然”的种植设计,让四时各具不同的风景。虽然陵园是唐恭陵遗址景区的底色,但是,要造成“千万种颜色旋转在他的周围”。
唐恭陵景区的景观语言使用和景观氛围的营造,不能仅仅局限于陵园的范畴。让游客参观遗址体会历史气息的同时,还能休闲怡情感受到轻松的氛围。
游客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感受孤寂悲凉,而是可以从中寻找到穿越千年的那份美好。一个是风华正茂的太子,一个是蕙心兰质的皇妃,太子英年早逝,裴妃郁郁而终,这难道不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吗?太子宽厚仁德,裴妃贤淑端庄,这不正是我们要讴歌的中华传统美德吗?
6、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共享
目前,唐恭陵景区没有游客服务中心,没有公共休息和公共卫生设施;神道、参观游步道、登临台阶,过于将就;门卫室成为涂鸦室,等等。这些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极不相称,也极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目前,缑氏镇正在制订镇域旅游规划,唐恭陵南面不远处的金屯回族村,拟打造伊斯兰风情美食街,镇区打造游客服务中心,玄奘故里前建有大型停车场等等。
唐恭陵景区应主动融入区域旅游规划,像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完全可以“共享”,通过观光电瓶车等绿色交通实现各个景点的互联互通。
结束语:
不知何时唐恭陵可褪去破败与凄凉?
不知何时洛阳的遗存都可展示其魅力与古香?
作者简介:
刘雪峰,笔名雨山,偃师区委党校教师,曾在《中国房地产金融》《上海房地》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原地区现存唐墓中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者,洛阳唯一的皇家唐墓
河南省,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 历史 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国保单位仅次于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唐恭陵的文物简介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高22米。 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四周原有神墙护围,其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 。门外土阙尚存。南神门外10米有立狮一对,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与此同,唯改为坐狮。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
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它是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