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广东十大出土石器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广东十大出土石器

历史趣闻2023-7-27阅读:387

一般认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后岗发现三叠层是考古学史分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后我国田野考古逐步推广按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的方法①。后岗的发掘结束了以往人为的水平层位的发掘,而开辟了以文化层位为单位发掘的历史②。至于这种转变的原因,以往多认为,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把不同文化性质的遗物弄混,是因为错误地采用了来自地质学的、按水平层发掘的方法③,只有按文化层(即自然层④)发掘才是正确的,这一转变是考古地层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采取水平层还是自然层发掘“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⑤。在20世纪50年代,按水平层发掘东南欧和西南亚的土丘(tell)遗址,仍被柴尔德视为当时建立文化序列的两种方法之一⑥。在同一时期,处理晚期城市遗址时,美国还有学者强调“没有分层的堆积必须按主观设定的水平层进行发掘”⑦;苏联学者也认为按照水平层揭露地层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⑧。直到现在,日本的考古发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地下情况比较简单而按照水平层进行揭露⑨。可见,两种方法的采用大概是因地制宜的,其优劣也没有以往说的那么绝对化。

由此笔者自然产生了一些疑问:上述把水平层和自然层发掘对立起来、认为后者优于前者的看法,用来概括中国考古学史是否妥当?旧石器时代考古又为何与后段不同、多采用水平层发掘?以下结合在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若干发掘与研究案例进行分析。

一、考古学史的回顾

1921年安特生在仰韶村和1926年李济在西阴村的发掘,都注意到了土质、土色的变化和文化堆积的不平衡性⑩。从他们的剖面图和文字记录看,发掘者对地层的自然变化不可谓不重视。但其要害在于:一是没有理解诸如灰坑之类堆积的形成原因,识别不出遗迹(或者说是文化层被扰乱的迹象),从而没有把灰坑内填充的堆积物和与该坑同一深度的堆积区分开,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打破关系所体现的先后顺序。二是当时对中国史前文化的了解近乎空白,没有后来才出现的那种通过发掘建立遗址编年、区分不同考古学文化的意识,倾向于把一个遗址的全部堆积视为同一个时期的文化,而仰韶村恰恰包含了多个时期的遗存。三是没有意识到遗物是出自哪种基质(matrix)中以及自然层本身所具有的年代学意义,即无论在田野中识别了多少自然层,对出土遗物的编号、记录乃至整理研究还是依赖于其深度而非堆积本身的属性,把一个或多个相邻的水平层出土的遗物视为共时组合。如果说第一、二方面还多少是经验问题、随着实践积累可以自然解决的话,那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方法论,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就不可能按文化层发掘、记录和整理遗物。

1930~1931年城子崖的发掘(11)和梁思永主持的1931年后岗的发掘(12),分别识别出城墙和房屋遗迹,表明在处理遗迹现象上已趋于成熟。城子崖的发掘仍然是把“黑陶文化层”视为单一时期的文化,而后岗的发掘遇到了当时已知的三种考古学文化:小屯、龙山和仰韶,处理三者间的相对关系自然成为一大问题。虽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当时的田野工作是按水平层还是按自然层进行的,但是根据发掘报告,城子崖对遗物的统计是以0.5米厚的水平层为一单位,而后岗不仅是按自然层进行统计,而且根据遗物特征把数种不同的自然层合并为三个大的文化层,在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判定相对年代上更进了一步。

总之,后岗三叠层的发现确实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一大成果。但这并非以往所说的是田野技术变革(自然层取代水平层发掘)的结果,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是方法论的革新在前,用于指导田野实践即按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在后。比分辨土质、土色变化更重要的是了解堆积中出现这种变化的机制,即堆积成因(13);而按水平层还是自然层发掘,或许没有以往认为的那么重要。1924年安特生在发掘甘肃辛店甲址以南的一个村落遗址时,找到了辛店期遗存叠压在仰韶期遗存之上的地层证据,从而得出两种文化时代相对早晚的正确判断(14),说明按水平层发掘同样可以发现类似三叠层的规律,后者并非按自然层发掘的专利。

中国最早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是由法国学者德日进、桑志华于1923年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和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进行的,其详细报告1928年发表,最近已出版中译本(15)。报告中没有说明具体的发掘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一是报告在体例上具有开创性,分成地层、古生物、考古学(石器研究)三部分展开研究。在地层部分,观察并记述了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概况;绘制了水洞沟盆地和萨拉乌苏河总的地貌综合剖面图;测绘各地点的详细剖面图,并指明了文化遗物的埋藏层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地层并不都是水平的。二是在文字描述中,注意到人类活动面,及组成活动面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灰烬堆、火塘的平面分布,也描述了文化层的平面分布范围,这是中国旧石器考古中首次观察到遗迹现象,惜无线图或照片记录。三是不仅关注旧石器时代遗存,而且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并根据遗物上附着的物质即基质来推断遗物的原生层位,有效识别了次生堆积。研究者根据这些材料认为中国旧、新石器时代分别属于不同的地质时期,遗物迥然有别。与欧洲相比,两个地层之间是骤然更替的(存在间断),中间缺乏任何过渡的文化层。总之,以往的考古学史对这次发掘更多强调其发现的意义,而对其方法基本略过。但是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次发掘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古生物发掘,发掘者不仅注意到文化遗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而且对考古地层学原理及其应用无疑是熟稔的,在比较不同时代遗物的关系时也以其地层关系作为依据。之所以得出正确认识,当然和这些遗址中的地层关系相对简单、文化内涵单一有关。但从其基本理念看,和仰韶村、西阴村那种整理遗物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因为它们都采用了水平层发掘方法而混为一谈。

早在1921年安特生和师丹斯基发现周口店第一地点时,就注意到在原生堆积中与古生物化石共存的脉石英石片有可能是人工制品。但是早年的工作以及1927年以后地质调查所组织的发掘工作,还是把第一地点作为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地点。由于1931年发掘鸽子堂底部时,发现大量石制品、烧骨与古人类化石共存,从而推论这里是古人类的居住遗址。从1932年开始工作方法便有所改变,“由古生物的开掘,变为考古学的开掘方法”(16),其要点如下。一是采用了探沟和“方”作为工作单位,探沟带有垂直发掘的性质,以便在大面积水平揭露前先了解地层情况;每方的边长3米(发掘山顶洞时改为1米),由固定的人负责,为避免遗漏遗物还对掘出的土分方筛拣;遗物编号则记录日期和方号,深度可由日期推算出来。二是绘图和摄影记录,绘制发掘范围内1∶50或1∶100的平剖面图,每深半米或一米画一张平面图,每隔两米画一张剖面图以记录自然层,重要标本的位置加以测量并标在图上;每日对发掘区域拍“记录照片”,每周两次对全山拍定期照片。那么,一个水平层的深度是如何确定的?裴文中先生称,从书本上得知,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划分为许多文化期,在未必有一米厚的薄层中即可有不同文化。为避免把文化的层次马虎过去,1933年发掘山顶洞时才决定以半米为一层(17)。1934年工作重点再次转移到第一地点时,贾兰坡先生原想以每一平方米、深半米为一方(即和山顶洞发掘相同)。因为地层粗糙、坚硬,石块又太多,结果还是采用了“深一米为一层面”(18)的工作方法。

这样,改革后的自然层的垂直和水平变化的记录,当然较之前系统、精确得多,但这绝不意味着之前的工作不重视自然层或遗物的出土层位。实际上,1929年德日进和杨钟健完成了周口店地质和古生物的初步报告,将第一地点的堆积划分为1~10层并发表了第一个剖面图(19),以后的地层划分都是以此为基础的。1931年的发掘识别出了石英1层和石英2层(20),不仅对经发掘的石英2层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再划分,而且还绘制了中国猿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在石英2层G地的平面分布图,说明在打格分方法应用之前,发掘者已经很清楚文化遗物的层位意义,特别是人化石与石制品的共存关系。此后,综合石器层位和石器工业变化进行文化分期的理念越来越明确。1932年的发掘进一步依据石器的分布在堆积中识别出子、丑、寅三文化层(Zone A,B,C)(21),还特别注意了其由下到上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石器工业特征的观察和归纳,认为子、丑层实无分别,而寅层则稍有不同。这实际上是中国旧石器考古中第一次对一个遗址内部文化的分期。到20世纪60年代,因中国猿人文化性质的争论而开展的石器分层研究,也是把每件石器由原水平层换算成地质分层后进行的(22)。

综上,可以看出旧石器考古中的水平层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取代自然层,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然层和遗物位置。此后发掘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对遗迹、遗物平面分布的重视和水平层的细化上,并没有形成像新石器以后的考古中那种按自然层发掘优于水平层的认识。

二、差异原因

至今,国内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多采用水平层发掘,这仍是区别于新石器时代以后遗存发掘的一个显著特点。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往的文献中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与堆积的具体情况有关。如陈星灿先生研究史前考古学史时,曾向贾兰坡先生请教为什么周口店的发掘不采取文化层而采取水平层的方法,贾老认为应该针对地层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对策(23)。结合贾兰坡等20世纪80年代的论述:“我国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真正属于原生堆积的为数并不多,大多数地点的文化遗物或多或少经过了流水等自然营力的移动,像这样的地点发掘时着重把地层和遗物的位置搞清楚就可以了;如果发掘原生堆积遗址,确实需要按照严格的考古方法揭露古人类生活面,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多”(24)。其本意可能是原地埋藏的遗址需要按自然层发掘,而异地埋藏的地点所含信息量不如前者,用水平层发掘足以满足需要。

2.与研究目的和途径有关。陈全家先生指出按地层发掘还是按水平层发掘并无优劣之分,对遗物所在基质的观察和记录并非按地层发掘的专利,旧石器考古与新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研究途径的不同。即新石器时代研究的主题是以器物形态为研究重点,以最小控制单位为检验标准,通过考古学文化的构建复原历史;而旧石器时代研究以单个石制品为最小控制单位,以石制品制作技术为线索,以拼合、操作链和制作实验等石制品自身特征为检验手段,通过对工业传统的总结勾画远古的历史(25)。

3.按自然层和按水平层两种发掘方法在中国旧石器考古中一直并存、各有优势。在回顾旧石器发掘方法演进的历程后,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测量的细化和记录的详尽,按水平层发掘的方法无疑将成为今后的主流。但是在有遗迹现象出现和地层为坡状堆积的情况下,按自然文化层发掘将有利于更直观地揭示堆积的原貌(26)。

综合以上看法及上文对考古学史的初步梳理,笔者认为,按水平层和按自然层发掘并不是矛盾或互斥的。旧石器考古并不存在对地层学与众不同的理解,之所以存在发掘方法的差异,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1.自然层及其界面的性状。如果一个堆积单位本身就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无论是按土质、土色发掘还是根据其厚度用水平层发掘,基本没有区别。如果水平层设置得较最小堆积单位更薄,还有可能实现更精细的控制。如果堆积单位是倾斜的、或者为其他更加复杂的形态,按水平层发掘就难以保证遗存的共时性。这种情况当然在新石器以后的考古中更加常见,而在旧石器考古中相对较少。

2.遗迹的特点。遗迹就其剖面形态而言可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累性的,在原有地面之上堆积或建构起来,一种是缩减性的,向下挖破了原有地面。显然,后者用水平层发掘相对而言更加困难,容易把遗迹内填充的堆积和与遗迹同一深度的其他堆积相混,而这种遗迹在新石器以后的考古中极为普遍,有时打破关系还非常复杂,因此必须重视辨识遗迹。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如包含各种互相联系的遗物的活动面、灰烬堆积、相对简易的房址和火塘等,往往是积累性且厚度较薄的遗迹,这样发掘时对等时的、二维的面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划分地层,也可以用来复原人类活动的场景。

3.堆积的时间尺度。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层与地质地层的差异很小,所追求的共时关系在时间尺度上也较为宽松,因此其中包含的遗物也类似于地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既然生物地层学可以根据不同层位中所含化石及其出现的顺序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那应用到考古学中就可以自然推导出莫尔蒂耶的“标准化石”法。但是新石器以后的地层学从地质学中借鉴过来就没这么顺利。早期的研究者对自然层所具有的分期意义和共存关系不太重视,按深度统计遗物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整个遗址视作不可分的匀质堆积单位(全新统)。而中国新石器以后田野考古的实践表明,人为形成的最小堆积单位和地质地层差异很显著。前者代表的时间跨度往往较短,很多时候能提供比类型学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对最小堆积单位的充分把握很有必要。只有当某一堆积非常厚、从上到下也没有土质和土色的变化时,为观察其中的遗存是否存在历时性变异,再把堆积细化为若干水平层才是合理的。

4.埋藏性质。埋藏学研究可以揭示遗址堆积的动力过程以及堆积后的变化过程,这样就可以明确文化遗存的出土背景,是原地埋藏还是经过搬运、异地埋藏的。对于后者,按水平层发掘或自然层发掘区别不大,重要的是需要其他特殊方法来分辨改造动力,以及视保存情况决定如何纠偏和复原堆积的原状。而前者显然需要更细致的方法以提取更丰富的空间信息。原地和异地埋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总体上,旧石器遗址受地质营力的影响更大,划分地层时,比起土质、土色的差别,根据埋藏学和沉积学方法弄清堆积的性质和成因更加重要。有些土色或包含物变异是后堆积过程中形成的,比如埋藏以后矿物影响造成的土色变化,对于划分地层来说没有实际意义。

5.研究目标。发掘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研究者所设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何种方法。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旧石器考古研究的中心任务一直是构建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因此,50年代引介苏联的旧石器发掘经验(27)。70年代欧美的埋藏学和关注人类行为的理念的传入(28),都未引起大范围的回响。总体上,这个阶段的发掘更加注重了解堆积垂直维度的情况,正如周口店的研究史所显示的那样,水平层的发掘足以胜任一个遗址内部的文化分期,至于更大范围内文化框架的建立,更依赖于不同遗址问的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学和绝对年代测定。直到工作重点向全面复原远古人类发展史的转移,发掘方法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9)。类似地,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之所以被广为强调、成为金科玉律,多少和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有关。后岗三叠层表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可以从地层上分开,后来邹衡先生对郑州、小屯商文化的分期研究(30)更证明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还可以再分期,但是这需要地层学和类型学更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发掘和遗物采集中对堆积控制得更加精细——从若干地层单位合并成的某遗址的一期或一大文化层,到单个文化层或遗迹,再到不能再分的最小堆积单位,这一演进脉络与旧石器考古很不同。

三、结语

评价一种发掘方法的优劣应看其提取信息的多少,以及能否恢复发掘前的状态,旧石器和后段的考古发掘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由于旧石器时代遗存中也会出现原地埋藏的人类活动的迹象,新石器以后的堆积形成中也有自然营力的影响,而旧、新石器时代本身又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不同研究方向之间有必要取长补短。比如在新石器考古中,发掘人类行为活动迹象清楚的活动面已总结出成熟的方法,应用到旧石器遗址中,根据土质、土色剥离出一个面来无疑更加困难。但二者的原理是相通的,应当根据其他迹象,如遗迹或较重遗物的底、遗物间的拼合等,来连缀和复原出当时承载各种人类活动的地面,尽可能完整地揭露,不必拘泥于一个水平层的清理深度。

总之,对旧石器发掘方法来源和特点的追溯有助于理解其本质,并进一步指导实践,根据发掘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发掘方法。

注释:

①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史的几点认识》、《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见《中同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第17、18、11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第2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③a.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见《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b同②第150、283页。

④本文所谓“自然层”是与人为划定的水平层相对而言的,是考古遗址中人为或自然因素形成的地层单位,不是指某些文化层之间的间歇层或者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地层。

⑤同②第151页。

⑥戈登·柴尔德著,方辉、方堃杨译:《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第50、51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⑦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第247、24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⑧H.H.沃罗宁著,潘孟陶译:《古代俄罗斯城市发掘方法中的若干问题》,《考古》1957年第5期。

⑨王晓阳:《中日田野考古之异》,《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第3版。

⑩同②第137~150页。

(11)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34年。

(12)梁思永:《后岗发掘小记》、《小屯、龙山与仰韶》,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3)张弛:《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中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见《考古学研究》(九)下册,文物出版社,2012年。

(14)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第18、19页,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1925年。

(15)布勒、步日耶、桑志华、德日进著,李英华等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13年。

(16)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第11~24、33页,地震出版社,2001年。

(17)同(16)第34页。

(18)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第60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9)Teilhard de Chardin P,Young CC.,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deposit.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pp.175-202,1929.

(20)裴文中:《周口店下更新统洞穴含人化石堆积中石英器和其他石器之发现》,见《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

(21)Teilhard de Chardin,P.,and Pei W C.,The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nanthropus deposits in Choukoutien.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pp.316-364,1932.子层即第4层,其中还至少包括a、b、c三个石英层(c即石英1层),寅层即石英2层。当时分层的依据主要是,这三个层包含明确的石制品,在垂直分布上是被其他自然层相互隔开的,但其他层位也可能有人工制品。在《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裴文中、张森水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中,这三层被称作甲、乙、丙文化带。

(22)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第18页,科学出版社,1985年。

(23)参见②第260页第三章注(129)。

(24)贾兰坡、黄慰文、卫奇:《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见《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25)陈全家、李有骞:《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述要》,见《新果集:庆祝林法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26)何锟宇:《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27)M.B.伏耶沃德斯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28)黄慰文:《周口店北京直立人遗址》第223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9)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第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4、5期。

来源:《考古》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广东十大出土石器

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哪些历史问题?

旧石器时代考古复习大纲 主讲老师:王幼平
1、 旧石器时代的特点一、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童年时代。在人类开始出现,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为止。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无论人类的体质还是文化,都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人类的体质具有原始特征。二、 打制石器的使用。打制石器是一种原始的工具,制作时用石锤打击石材,打下具有锋刃的碎片,然后加工成石器。人工打制的石器的特点是有台面、半锥体、疤痕、辐射裂纹,而且有一定的形状。常见的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三、 狩猎——采集经济。社会生产力低下,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依赖自然的恩赐而生活,物质文化不发达。2、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特点一、 含概时间长。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为止。二、 范围广(面广)。欧洲的旧石器文化发现丰富,文化系统和分期断代比较清楚,在北非、西亚等也同样有分布,在中国也有丰富和自成系统的文化遗存。三、 内容复杂,涉及到多学科。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包含了古人类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民族学以及现代科技的内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需要以上诸多学科的内容来作为工具开展工作。3、 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相关的学科一、 古人类学,通过各种动物、古人类化石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二、 地质学,考古学的地层学就是从地质学中借用来的,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对于协助研究古代文化一直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是很重要的。三、 古生物学,对于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以及动物和人类骨骼,并判定它们的年代有重要的作用。四、 民族学,许多考古问题的研究需要通过民族学也即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的比对,来找到答案。五、 现代科技的应用诸如碳14测年、热释光等技术对判定遗址及相关出土物的年代有很重要的意义。4、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诞生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一、 十九世纪中期,《地质学原理》和《物种起源》两部著作奠定了考古学的科学基础。二、 工业革命的成果是考古学诞生的物质基础。意义:一、 对整个科学的贡献,提供古代化石、遗物,直接挑战上帝造人的理论。二、 大大扩展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对世界考古学有不小的意义。5、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简史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始(1920年——1949年)(1) 1920年夏,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赵家岔(今属华池县),发现中国第一件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标志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始。(2) 1923年,桑志华与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发现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并进行了发掘。萨拉乌苏与水洞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最早进行正式发掘的两个地点。(3)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4) 1930年,山顶洞的发现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起步阶段的重要收获。二、 中国旧石器的发展(1)50-60年代为发展初期,从周口店到华北地区的发展。*周口店继续发掘与研究。*1954年发掘丁村遗址,丁村是50年代以来首次大规模发掘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旧石器遗址。丁村发掘报告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开始由华北及西北走向全国。先后发现了蓝田人、观音洞和元谋人等,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基本确立。(3)80年代,是丰收的十年,理论上也有进展,提出“区域渐进”理论。(4)90年代以来,是中国考古学变化最大的十年。 *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以前是文化史的复原,基本方法是作描述; 以后注重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基本方法是解释。 *发掘方法变化:以前是垂直发掘; 以后改为平面的发掘,认识人类活动。 *研究方法:有微痕研究、拼合研究、埋藏学的研究等,最新研究模式是“操作链”(技术链)方法。 *研究定位开始变化,是世界史前史之下的旧石器考古,在整个世界史前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6、 第四纪的主要特征一、 气候变化:冷暖交替即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二、 环境变化:海陆变化。海平面下降,造山运动开始,青藏高原与喜玛拉雅山隆起;中亚地区沙漠化;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大多数湖泊消失。三、 生物界的变化:从第四纪开始,文化学人主宰地球;真马、真牛、真象出现。7、 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与网纹红土 午城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早期分布最广的是午城黄土。红色,代表暖湿气候,有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镇。距今250万年—100万年。 离石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中期分布最广的是离石黄土。偏黄色,代表向冷方向发展的气候,中间有若干暖的阶段,在暖的阶段含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山西离石县陈家崖。距今100万年—12万年。 马兰黄土——更新世北方地层晚期分布最广的是马兰黄土。浅黄或灰黄色,代表干冷气候,很少有古土壤层。标准地点在北京西斋堂马兰村。距今12万年—1万年。网纹红土——更新世南方地层中期分布最广的是网纹红土。红土中夹白色或灰白色网带,高温多雨环境下形成。发现几百处旧石器遗址。标准地点在安徽、湖北。距今100万年—12万年。8、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旧石器时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500万年——12.8万年 中国:距今120万年——20万年中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12.8万年——3.5万年 中国:距今20万年——5万年晚期起止时间:欧洲:距今3.5万年——1万年/1.2万年 中国:距今5万年——1万年/1.2万年 9、 莫维斯线与东、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分区 青藏高原和中亚沙漠是东西分界线,分成东亚区和旧大陆西两个区。两边区别非常大,东方是砍砸器区,西方是手斧区。1940年由莫维斯提出,称莫维斯线(Movius Line)。10、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 以淮河—秦岭为界分为南方区和北方区。南方区是大型工具:砍砸器或叫砾石石器。北方区是以石片石器为主的小型石器。11、中国最早的人类一、南方古猿:70年代中期,在湖北建始龙骨洞发现“鄂西臼齿”,当时被描述为南方古猿,但80年代以来的研究则认为是早期直立人。 永县人也曾被认为是南方古猿,后来研究认为是早期智人。二、元谋人:元谋人牙齿不是发掘的,而是采集的,年代测定为60—70万年,也不是中国最早的人化石。三、 公王岭蓝田人,距今115—120万年。是目前能够肯定的中国最早的人化石。是世界直立人里最矮的,脑量小只有780毫升,头骨壁厚达12毫米。12、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一、 西侯度遗址: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所以一般将西侯度作为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地点之一。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大部分为石英岩,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等。二、 公王岭遗址:发现于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20万年。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等,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以及一些石核和石片,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三、 泥河湾盆地:小长梁距今136万年 东谷坨距今约130万年,发现石器多。 岑家湾距今97—90万年,发现资料最多。 马圈沟的年代最早,其准确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工作。13、禄丰古猿、巨猿与人类起源研究一、禄丰古猿:70年代中期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煤层中,化石的数量非常丰富,有头骨、下颌骨、牙齿等。从化石形态特征看,禄丰古猿在体质特征上于早期人有近似的地方,是与人类很密切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旁支,但不是人类祖先。二、云南森林古猿和江西双沟醉猿也是与人类很密切的一个旁支。由于同一时期的人猿超科化石发现很少,因此以上发现对于认识人类起源问题仍很重要。三、巨猿:是一种形体很大的猿的化石,30 年代发现于香港;身高2.7米左右,体重300公斤,生存时代大约是从早更新世早期—直延续到中更新世。而此期已是早期人类很繁荣的时代,所以巨猿显然不会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尽管如此,这支形体巨大的中国远古人类近亲的体质特征及其命运,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仍是十分重要的。14、北京猿人遗址地层的特点一、 文化层、砂层、角砾层交替出现,是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形成。二、 堆积厚(几十米厚),多个文化层,反映时间长。15、北京猿人文化特点与分期一、 文化特征(一) 石器工业(石器文化)(1) 原料来源:以山坡上的碎石块为主,其余是来自周口河里的鹅卵石。石器原料种类很多,但以脉石英为主。(2) 技术:广泛使用砸击法 锤击法很重要 也有碰砧法,但不多(3) 组合:刮削器最多 小尖状器 砍砸器 石砧 雕刻器利刃、轻型的多,狩猎用。(二) 居住的特点喜欢住山洞(住洞、穴居)用火(三) 生计(经济类型)依赖肉类:狩猎 食腐二、 分期根据石器工业的原料、技术和组合的情况,分成早、中、晚三期:
原料 技术 组合
早期 砂岩 锤击法为主 砍砸器较多 脉石英 砸击法多 刮削器为主
中期 石英 砸击法为主 刮削器为主 锤击法 小尖状器有 碰砧 砍砸器有
晚期 石英、水晶 砸击法为主 刮削器为主 燧石 锤击法 砍砸器少 碰砧 小尖状器 雕刻器 石钻 从分期的结果来看,越来越会用好的原料,整体是发展的趋势。 16、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意义一、 体制特征:(1) 头骨非常原始:比较低矮 骨壁较厚 眉脊发达,呈“一”字形,非常粗壮,增强结构发达 吻部特别突出 大脑小脑即颅内结构介于人与猿之间 脑量较小,平均脑量1050毫升(2) 肢骨:上肢骨等于现代人 下肢骨接近现代人 髓腔比较细,管壁较厚二、 意义: 首先,从北京猿人的整个体质特征来看,其身体各部分的进化速度并不一致。头骨与肢骨相差很大,头骨原始,肢骨发达,原始特征与现代特征共存,应是人类进化镶嵌现象的表现,反映了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道理:上肢先进化,然后下肢进化,最后促使大脑发展。 其次,除进化上的意义外,还有一层意义,即“中国人起源”。北京猿人的铲形门齿、高颧骨、扁平脸、低塌且宽的鼻子等,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黄种)的特征。17、金牛山遗址的发现及意义一、 发现:金牛山位于辽宁营口市(现大石桥市)20世纪40年代,曾发现过动物化石。197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A地点洞穴堆积,从当年起进行过多次发掘。1984年秋天,由吕遵谔教授指导的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学生进行考古发掘实习时,在金牛山A地点发现金牛山人化石,包括同属于一个个体的头骨及头后骨共50余件。*金牛山A地点洞穴遗址的堆积情况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很相似,铀系法测定的结果为距今20万年,相当北京人中晚期。*石制品的数量虽然无法和周口店相比,但从原料的选择到加工技术都十分相似。石器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制技术以砸击法为主。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从石器工业的整体面貌来看,很接近北京人文化。另外还发现9处用火遗迹,说明有用火习惯。*住山洞。金牛山人头骨具有原始的特点,但也有比北京猿人进步之处,脑量为1320毫升,明显增大。二、 意义:(1) 说明同一时期生活着两种不同的人类,有进步的人,也有落后的人,也是镶嵌进化,反映了“分支进化”的道理。(2) 看形状是两种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但使用着一样的工具,文化面貌一样。18、黄河中游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一、蓝田:公王岭距今120万年 陈家窝距今60—70万年 石器原料:河边鹅卵石,石性为石英岩(变质岩)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碰砧法可能也使用 石器组合:小型刮削器 大型砍砸器 大型大尖状器二、芮城匼河:黄河阶地堆积,中更新世 主要发现:石器和动物化石 石器原料:河滩上的鹅卵石(砾石),岩性为石英岩。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碰砧法也使用 石器组合:砍砸器为主 小型利刃的刮削器也占一部分 大尖状器19、泾川大岭上位于甘肃泾川县,是中国旧石器早期最西地点,土状堆积,地层为离石黄土,时代处于中更新世。 石器原料:石英岩砾石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石器组合:大型砍砸器 大尖状器 小型刮削器 小尖状器20、观音洞位于贵州黔西一、地层:多层,持续时间长,铀系测定为距今20—5万年,文化层厚,反映了多次居住。 位置在洞口,光线好二、文化特点:*石器工业:石器原料:山坡上找风化岩块,岩性为硅质灰岩。 加工技术:用锤击法拔片和修整 陡刃石器比较多,而且多刃器较多 石器组合:刮削器 小尖状器 砍砸器*生计:有很清楚的狩猎证据*居住:住山洞,每一层都很薄,说明多次的临时性居住。 21、郧县人及其文化遗物 郧县人化石地点位于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发现两个头骨化石,称“郧县人”。距今78万年,电子旋测定(ESR)为60万年。头骨的一些特征更接近早期智人,但已有的测年数据与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都说明郧县人非常古老,说明至少在80万年出现了比较进化的人。石器原料:砂岩或石英岩的砾石技术: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可能也有应用组合:砍砸器大尖状器石球、小刮削器比例少 此外,有很多象手斧一样的工具,但不是从地层中发现的,而是采集来的。郧县人石器工业从原料、技术到石器组合均与华南的砾石石器工业没有区别。22、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一、北方北区特点:(1)栖居形式:早期露天(泥河湾) 晚期穴居(周口店、金牛山)(2)用火(3)食肉(4)石器工业:原料为采集的石块技术:砸击法占主要地位组合:以刮削器为主的利刃工具占主导地位二、北方南区特点:(1)栖居形式:露天居住,有棚子,与洞穴相对应。(2)生计方式:从石器组合看,大型尖状器、砍砸器多,适合挖植物根茎,推测依赖植物性食物较多,同时也有狩猎活动。(3)石器工业:原料来源为河滩,石性为石英岩或角页岩技术:锤击法为主,碰砧法也使用,砸击法则很少使用。组合:大型尖状器与小型刮削器工具基本相等三、西南区、云贵高原特点: (1)环境:岩溶地貌,低温多雨,海拔高。(2)栖居:住洞多,且反复多次地居住。(3)生计:狩猎情况比较清楚,更多地以狩猎为生。(4)石器工业:原料为就近采集山坡上风化的石头块,砾石原料少用。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砸击和碰砧法少见。组合:中小型利刃工具比较多,砍砸工具较少。四、华南区特点:(1)栖居形式:集中居住或临时采集(2)石器:原料为砂岩或石英岩的砾石 技术:锤击法为主 组合:砍砸器和大尖状器较多,小刮削器和石球也有一些。23、周口店15地点的石器工业地层分为三层,最主要文化层在第二层(中间一层),发现几万件石器。铀系年代测定为距今15万年,处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石器工业:原料来源和岩性象北京人一样,在山坡上采脉石英但石器技术却发生很大变化,由砸击法变成锤击法,锤击法很自由,便于控制,说明打制技术更高些。 组合:刮削器为主 小尖状器 雕刻器 砍砸器数量比较少 修理把手大石片很有特点周口店15地点旧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已不是北京猿人。24、许家窑遗址的主要发现与意义许家窑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遗址。地层:泥河湾层顶部,马兰黄土下部,气候干凉。铀系法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0-12万年一、 主要发现:除了石器外,还有很多人化石,代表十多个个体,但没有完整头盖骨化石,都是碎片。化石特点:*原始性突出:头骨壁厚等于北京人 牙齿大等于北京人*进化阶段性,有尼人特点:头骨圆度等于尼人,脑量大于北京人 吻部突出等于尼人,但比北京人后缩 *黄种人特点:铲型门齿典型 有印加骨(顶枕间骨) *另外,还可以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如可能因缺乏某种维生素引起的“骨小孔病”,以及由于饮用含氟量高的水而形成的牙齿黄斑等。石器工业:原料:砾石(石英、燧石、火山岩),原料的体积不大,均来自附近。 技术:锤击法为主 砸击法也很多组合:刮削器为主,可分为边刮器和端刮器。而端刮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工具。 小尖状器很多 石钻 大量石球 二、 意义:*许家窑人有尼人特点,也有北京猿人特点,来源不清。*文化上承前启后。砸击技术是从前边延续下来。同时有进步的技术:修理石核:原始柱状石核和盘状石核。另外工具方面,有晚期工具出现。 *石球是该遗址最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大量用石球,说明狞猎专业化。25、丁村文化一、 地层:汾河三级阶地,河床相—砂砾石层,可能是冲过来的,因此称丁村地点,不称丁村遗址。二、 人化石:两颗少年牙齿,2-3岁孩子头骨片,为早期智人特点。三、 石器工业:原料:角页岩砾石,黑色或灰黑色。 技术:碰砧法 锤击法 组合:砍砸器比较多 丁村大三棱尖状器,最代表性器物。 石球也有一些刮削器也较多四、问题:*时代:晚更新世早期(10-12万年),同时更早的中更新世也有发现,而再向前发展,旧石器晚期也有。因此丁村开始时间更早,延续时间也更晚,不再是旧石器中期典型了。 *丁村是以大型石器为主还是小型石器为主,一直存在争议。26、大荔人及其文化一、 地层:洛河三级阶地二、 化石:一个头盖骨化石:铀系法年代:19-20万年 脑量大些:1120ml 脑圆些 眉脊倒八字形,为典型早期智人三、 石器工业:原料:河滩上的砾石 石性:燧石、石英岩 技术:锤击法,加工粗糙 组合:小型刮削器 尖状器 石锥 石砧大型的石器很少,草原环境用的小型利刃工具很多,反映了气候的变化。27、马坝人的体质特征及其意义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体质特征:*典型早期智人,介于北京人和现代人之间*进化阶段性:脑圆 眉脊粗壮,八字形*多区进化:圆形上眼眶,欧洲尼人特征,是基因交流情况的反映。28、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点一、 阶段性特点: *早晚两期:早期(大荔人)介于直立人和典型早期智人过渡阶段。 晚期(马坝人)为典型早期智人 *总体特点:脑量比早期增大:大荔人为1120毫升,金牛山人为1320毫升,马坝人应更大些。 头骨圆度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 眉脊倒八字形 吻部后缩 前牙齿很大二、区域进化的连续性铲形门齿印加骨(顶枕间骨)扁塌鼻子高颧骨四、 基因交流为辅,圆形眼眶。29、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特点一、 继承性。中期与早期区别不大,从工具原料、技术、组合几方面继承性很强。三、 发展。北方许家窑出现修理柱状石核、盘状石核。南方大尖状器。30、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主要发现一、地层:在北京人地层堆积之上,主要是墓葬发现。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及装饰品。时代:距今2.7万年二、体质特征:8个个体,三个完整头骨 头骨圆脑量1400ml,与现代人接近。这些特征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典型的晚期智人类型。 其形态特征如鼻子扁塌、高颧骨等,说明山顶洞人属于原始的蒙古人种。三、文化特征:(1)石器工业:只有20多件制品,石性:石英和燧石 加工技术:锤击法为主 砸击法也有 组合:刮削器砍砸器山顶洞人石器技术简陋是因为发生了工业重点的转移,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工骨角制品,因为真正代表山顶洞人技术水平的是其骨角器和装饰品。 (2)骨器和角器:加工技术很发达,磨制技术出现 代表:骨针 (3)装饰品:发现数量非常多,用石头磨制的珠子和野兽牙、海蚶壳、鱼骨、骨管等穿起来。能有时间做装饰品,说明生产力提高。另外也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反映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可能已经很大,原始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4)墓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处墓葬 红色赤铁矿粉,应是原始宗教意识的最初表现。31、海城仙人洞地点:海城市孤山镇时代:与山顶洞人相当石器工业:(1)原料:当地选石英砾石 (2)技术:锤击和砸击 (3)组合:钻具多 刮削器 尖状器 砍砸器骨角器:骨针 骨制标枪头(狩猎) 骨制渔叉(捕鱼)多个红烧土遗迹(火膛)32、萨拉乌苏与峙峪一、 萨拉乌苏地点:内蒙乌审旗时代:3.7—4万年小石器类型(石片石器类型):典型小石器 技术:锤击法和砸击法 组合:边刮器 端刮器(狩猎专业化产物) 小尖状器二、 峙峪地点:山西朔州时代:2.8万年 1.5万件石器 技术:锤击法 砸击法 组合:边刮器 端刮器 小尖状器 雕刻器5000多枚马牙,是专业猎马人。33、水洞沟与石叶文化一、水洞沟:水洞沟中国发掘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宁夏灵武水洞沟时代:1.8或2.5—2.6万年技术:修理石核,呈长条或盘状,剥取石叶组合:端刮器 尖状器(适于做矛头) 凹缺刮器是明显的狩猎文化,主体是石叶技术。三、 石叶文化——石叶是特殊的石片,从经过预先修理的石核上剥下来两边平行或接近平行、长度大于宽度2倍以上。34、下川与虎头梁一、 下川范围:山西南沁水下川,露天遗址,河流阶地。时代:距今2.5—1.5万年特点:沿着河流成片分布技术:细石器技术,从锥形石核(铅笔头型)或柱状石核上剥下来,很小,做复合工具。组合:端刮器,非常多,占主导地位。 边刮器 小尖状器也是专业的狩猎文化。二、 虎头梁——冀西北泥河湾盆地虎头梁村。 石器工业:石器原料:以石英岩为主 加工技术:直接打击与间接打击并用。 石器组合:端刮器为主 尖状器 边刮器 雕刻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数量众多的各式楔形石核。装饰品:13件,系用贝壳、鸵鸟蛋皮、鸟的管状骨及石块等穿孔制成。这些制品都采用了穿孔和磨制技术。在几个地点发现数块赤铁矿,另外还有红色的泥岩遗存,估计这些是用来染色的材料。发现火塘 35、柳江人的发现与意义一、发现地点:1958年,广东新兴农场在通天岩挖岩泥时发现柳江人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头骨。进化:眉脊较粗壮 前额后倾时代:距今5万年人种(蒙古人特征):宽面孔 铲形门齿 扁宽鼻 高颧骨二、意义(1) 跟现代人起源关系密切,起源较早。(2) 与日本港川人数据接近,受到日本人重视。(3) 与澳洲古人类也有关系。36、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四川盆地:一、铜梁(重庆市),距今2.5万年。原料:大砾石技术:锤击法组合:小型石片做的刮削器(狩猎工具) 砍砸器 小尖状器与华南砾石工业接近,又有自己特色。二、汉源县富林遗址(大渡河边)距今2万年,为干冷期草原文化。原料:燧石技术:锤击法和砸击法组合:边刮器最多 端刮器 小尖状器总体特点是:石器非常细小,长度很少超过30毫米,在中国南方的各地点为最。*云贵高原:一、 石器类型-传统型文化:威宁草海,是云贵高原晚更新世晚期的一处露天旧石器地点 原料:采集燧石 技术:锤击法 组合:刮削器居主导地位普定穿洞下层:原料、技术和组合都与早中期相同。二、石器类型-新型文化:兴义市猫猫洞文化时代:距今1.3-1.4万年——7000年-8000年*石器工业:原料:扁圆形砾石作原料 技术:用锐棱砸击技术来剥片,取宽薄片来加工的技术。组合: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骨器和角器比较多:骨铲、骨刀37、中国晚期智人的来源与体质特征一、 来源:(1)区域进化:发现黄种人特征接续发展 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 (2)非洲夏娃说二、体质特征:进化的阶段性:脑量与现代人接近 圆的程度与现代人接近 保留较早的原始特征:骨壁厚些 前额倾些 眉脊粗壮些 黄种人:高颧骨 宽扁鼻子 铲形门齿 地方性:山顶洞人是北方人祖先 柳江人是南方人祖先38、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一、 多元化:华北东边综合性 西边三种文化并存 南方东部也如此二、疆域的扩大:早期北边未过辽宁东部 晚期黑龙江、青藏高原都有发现39、旧石器晚期文化的时代特征过度时代,由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转型时代一、 有一系列技术发展:打制技术达到高峰 磨制技术开始出现 加工骨角器大发展技术发展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二、生计:狩猎专业化 多样化,北京可以稳定居住,渔猎、采集,也可以草原生活。三、 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群体更大 大群体里有多个火塘 平等关系四、 精神文化也有发展:墓葬 装饰品 洞穴壁画和雕塑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广东十大出土石器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怎么划分的

石器时代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具体划分如下: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2、中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中石器时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

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扩展资料: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0至20000年左右。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石器时代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参考资料:石器时代-百度百科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真实的古墓机关积沙火焰毒气每样都是九死一生

    真实的古墓机关积沙火焰毒气每样都是九死一生

    曾经一个8人的盗墓团伙为了盗掘一个汉代大墓,付出了4条生命的代价,可见很多古墓下面还是有很多致命的机关。这些年来,盗墓小说非常的火爆,像是鬼吹灯以及盗墓笔记都堪称是现象级的盗墓小说,因此也引发了很多人
    为什么大姨妈完了长痘痘,月经不调

    为什么大姨妈完了长痘痘,月经不调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大姨妈完了长痘痘,月经不调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大姨妈完了长痘痘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为什么大姨妈完了长
    中国的奇闻杂谈有哪些,中国的奇闻杂谈

    中国的奇闻杂谈有哪些,中国的奇闻杂谈

    网上有很多关于中国的奇闻杂谈有哪些,中国的奇闻杂谈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中国的奇闻杂谈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的奇闻杂谈2、中国古代有
    考古学的定义是什么,中外考古学的异同

    考古学的定义是什么,中外考古学的异同

    从现今通常使用的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主要有3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
    狐狸美女奇闻故事大全,狐狸美女奇闻故事

    狐狸美女奇闻故事大全,狐狸美女奇闻故事

    网上有很多关于狐狸美女奇闻故事大全,狐狸美女奇闻故事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狐狸美女奇闻故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狐狸美女奇闻故事2、狐狸
    埃塞俄比亚残害孩子的残忍习俗

    埃塞俄比亚残害孩子的残忍习俗

      埃塞俄比亚奥莫山谷(Omo Valley)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地区之一,部落众多,部落人口超过20万。该山谷坐落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东非大裂谷附近,有奥莫国家公园和马戈(Mago)国家公
    从物理学的角度告诉你病毒为什么怕热,病毒喜冷怕热

    从物理学的角度告诉你病毒为什么怕热,病毒喜冷怕热

    最近,全国上下都在严防能够引起新型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各种防护方法通过社交媒体传遍了国内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很多人最近学到了一个知识点:病毒怕热,并且还有数据说新型冠状病毒在56摄氏度的热水中只能存在3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