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为保护传承长江历史文脉赋予了重大现实意义。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长江对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起,扬子晚报推出系列报道《南京文保单位中的长江故事》。我们将解读南京与长江有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生动呈现其中蕴藏的历史文脉,深入探究长江与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
战国晚期楚灭越,尽取越地即越国此前吞并的故吴地。楚王在今南京主城城西的石头山上筑城,并以此为治所设置金陵邑。一般认为,金陵邑是今南京主城地区作为政区建置的开端。尔后的魏晋南北朝,这座“金陵邑”不断修缮加固,在王朝兴衰起伏和南京城市发展变迁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石头城。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辉煌,源起于石头城。而石头城得被历代王朝所青睐,正因为起“临江控淮”的重要战略区位。目前,南京石头城遗址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找:多年考古调查石头城范围已基本确定
自上世纪90年来以来至今,考古部门经过对石头城遗址所在地区所进行的多次大规模考古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石头城遗址位于今清凉山公园、国防园及菠萝山、红土山、清凉门地区。
石头城遗址范围示意图(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考古显示,石头城平面形状不规整,呈北宽南窄的粽子形。除南墙外,其城垣多依自然山体而建,周长总计3000 余米,占地面积至少在60万平方米以上。发掘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一块砖上发现有“石头”两字。
石头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来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石头城遗址角楼遗迹(来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办《大众考古》官微“大众考古”)
“石头”铭文砖(左),石头城遗址北垣出土。(来源:南京城墙博物馆官微“南京城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沈丽华在《考古2020|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坝顶祭天处,石头城边走》一文中介绍:通过多年考古工作,在石头城遗址发现了孙吴时期的砖铺路面、东晋至南朝早期夯土城墙及包砖墙、角楼遗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门遗迹,出土大量六朝时期的瓦当、瓷器、铭文砖等,展现了石头城在整个六朝时期不断修缮和传承使用的历史过程,以及六朝城垣的建筑特征。作为南京六朝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表明石头城遗址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开篇之作,在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说明的是,今天南京石头城公园内一段被称为“鬼脸城”的城墙,其实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并非六朝时期的石头城。
解密:临江矗立“护佑”六朝都城走向辉煌
石头城遗址位于今天南京外秦淮河东侧,地处中心城区,何以被古人称为“临江控淮”?原来,在唐代以前,长江南京段的江面宽达十余公里。楚王、刘备、孙权们的时代,石头城所在地方就是江边。也正是在长江天堑与石头城的护佑下,南京逐步走向城市史上辉煌的六朝时代。
明·陈沂《东晋都建康图》。石头城(红框内)紧邻长江边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认为,十余公里江面上行走的船只或者横渡过来的船只,在长江岸边很难停下来,一定要进入支流,风浪小了才可以停靠。而南京正处于长江下游最大的支流秦淮河跟长江交汇之处。战略地位很重要,所以孙吴建都选中南京。孙权还在前代所筑城址的基础上对石头城加筑,造就了濒临长江天堑、天然而成的战略要地。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干有成在《长江对南京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介绍:东吴时期,滨江的石头城是水师驻防要塞,以石头城为依托的石头津,是位于石头山麓的沿长江岸线分布的重要港湾。南朝梁诗人何逊的《登石头城》中有“连樯入回浦”,就是对石头津舟船首尾相接入港的繁荣景象的描绘。整个六朝时期,石头城与建康宫城之间,也具有表里关系,石头城的命运关联的是六朝都城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楚国设置金陵邑至孙权修筑石头城之间的秦汉时期,石头城并非空白。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志高在讲座《最早的金陵——从考古发现谈早期南京的区域中心》中分析秦汉时代南京区域中心时介绍:以往认为秦汉时期秣陵县治在今天南京江宁秣陵,但迄今为止江宁秣陵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遗存,其周围也未发现任何两汉时期的墓葬。秦汉时期秣陵或许并不再江宁秣陵。进一步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的线索,秦代秣陵县治应继续沿用战国楚金陵邑城,仍在南京城西的石头城。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在全国县邑筑城的形势下,秣陵县治东迁至南京城西冶城与西州桥之间,因此,秦汉时代南京的区域中心就在今日南京主城区。孙吴建都之前的南京主城区并不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之地,其地作为战国楚金陵邑城、秦汉秣陵县治所在,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南朝梁代建康城布局示意图(王志高绘制)
品读:诗词吟诵中“石头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石头城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文学艺术性——这是一座可以品读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六朝唐宋等历代文人的吟咏下,大量以“石头城”为主题的诗词名篇佳作传颂至今。因此,“石头城”成为了南京城市的别称,成为最具金陵特质与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志高撰文《六朝唐宋诗词中的石头城》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王志高梳理发现,六朝唐宋诗词中的石头城有多个维度。
一是作为城市空间的石头城。例如最早对石头城进行文学描述的西晋左思的《吴都赋》:“戎车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意指石头城内贮存有大量军用器械,所藏处当即石头城内东北高处的石头库,或称仓城。
二是作为凭吊对象的石头城。例如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是作为佛寺遗存的石头城。王志高认为,晚唐五代以后,随着地理地貌和城市发展变迁,石头城逐渐失去军事防御功能,被改建为佛寺、离宫。例如宋代曾极的《清凉广惠禅寺》:“鸣鞘响断苑墙平,敲戛惟闻风玉声。三百年间陵谷变,寒潮不到石头城。”
王志高认为,多重意象叠加,石头城最终升格为一种“象征”,即第四种——作为文化符号的石头城。在现存与石头城相关的唐宋诗词中,此类诗词数量最多,乃至在所有金陵怀古诗词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此类诗词,无论是送别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其中的“石头城”皆非实指,而系一种地名意象符号,并与台城、朱雀桥、乌衣巷、凤凰台、秦淮、瓦官(棺)寺、钟山、景阳井、景阳楼、桃叶渡、御路等其他符号化地名语言相组合,成为最具金陵特质与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王菲
石头城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石头城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石头城赏析】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作品简介】
《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
【作品原文】
《石头城》
[唐朝]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字词注释】
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周遭:环绕。
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创作背景】
该诗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国祚都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评价影响】
《谢叠山诗话》评价说:“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评价说:“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白居易赞美《石头城》:“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唐以后的诗人词家,吟咏金陵,多有化用刘禹锡《石头城》的意境者。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余秋雨曾在《罗马假日》中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石头城是哪个城市,石头城的由来
石头城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南京的别称“石头城”就来自于这。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