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是什么”系列讲座第四讲在考古楼A座101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城市考古的发掘理念与方法”进行了精彩讲演。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城市考古的概述、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实践和做好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三个方面。
主讲人董新林老师
一、国内城市考古研究概述
董新林研究员认为,城市考古概念存在提出、发展和确立的过程。徐苹芳先生于1988年撰写《元大都枢密院址考》一文,该文首次明确提出了城市考古的概念。此后,徐苹芳先生和宿白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时期城市考古进行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论述,完善了“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研究生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数可观的“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研究。杭侃教授于2011年年底对宿白和徐苹芳先生的“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他的梳理对地方考古工作者起到了启发和指导的作用。2016年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了“城市考古与考古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该会议标志了城市考古概念的确立。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城市考古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对城市考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2017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举办“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该研修班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梳理了孙华教授、宋新潮副局长对城市考古的定义之后,董新林研究员提出了自己对城市考古的定义:城市考古是用考古学方法,对古代城市及其相关遗存等进行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目的是搞清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沿革,探讨城市规划理念,揭示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
城市考古的定义
董新林研究员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有五个发展阶段和两个特点。五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两个特点指政治性和规划性。
董新林研究员还阐述了城市考古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城市考古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为主要理论,其基本方法是:在对古代城市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围绕古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对城市遗存中的关键节点或其局部进行重点解剖,并结合历史文献等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规划和营建城市的过程及其体现的社会史。城市考古按照古代城市沿革情况和保存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古今重叠型城址”和“荒野型城址”两类,辽上京遗址属于“荒野型城址”。
二、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实践
董新林研究员分工作背景和课题设置、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发掘前的工作准备、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关键性解剖发掘、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和大遗址保护这八个步骤,系统介绍了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工作的情况。
第一步是工作背景和课题设置。在工作背景部分,董新林研究员介绍了契丹辽帝国的主要时限和疆域范围,认为契丹辽帝国开启了中国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在课题设置上,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是配合大遗址保护进行的。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了辽上京考古队。
第二步是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围绕上述的课题设置,辽上京考古队设立了摸清城市布局和沿革、探索都城制度和进行大遗址保护三个主要工作目标。工作路径是,立足考古钻探、试掘和发掘,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并开展辽上京与汉唐宋元等都城的比较研究。
第三步是发掘前的工作准备。这包括人员准备、文献准备和测量准备三个方面。人员准备上,辽上京考古队组建了多学科团队,队伍由考古专业人员、古建筑学者、遗产保护学者和其他相关学者构成。在文献准备中,考古队对文献中上京城的兴废经历、营建和布局,以及辽上京以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梳理。测量准备包括制作矢量测绘图,收集历代地形图和实测图以及航空、卫星照片等部分。
辽上京的测量准备
第四步和第五步是进行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和关键性的解剖发掘。经过考古勘探、试掘、一般发掘和重点解剖的层层推进后,辽上京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包括重要的考古发现和辽上京城市考古研究的新认识。历年考古工作包括皇城西门遗址(2011),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2012),辽上京皇城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2013),宫城墙和宫城西门遗址考古发掘(2014),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宫城一号院遗址考古发掘(2015),宫城南门遗址等的考古发掘(2016),宫城内建筑基址考古发掘(2017),一号建筑基址考古发掘(2018),宫城内建筑基址考古发掘(2019)。董新林研究员对辽上京城址历年的考古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城市的布局和沿革两方面,概括了近年辽上京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城市布局方面的成果包括:对辽上京宫城的新认知、首次发现并确认东向轴线布局、辽上京皇城的朝向为东向、西山坡遗址的性质为佛寺塔基和确认主要路网和护城壕。城市沿革方面的成果包括:关于辽金两代城址沿革、辽代早晚城址沿革的认识和遗物年代序列的初步建立。
第六步是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辽上京考古的记录手段包括全面收集遗物、详细撰写发掘日记和记录、多角度科学真实的相机摄影资料、科学测量绘图、飞机全景照片、三维影像记录、摄像资料和各类特殊标本的采集等。
第七步是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董新林研究员强调,田野考古发掘是研究的根本,但同时还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例如,三维影像的重建、出土泥塑像的修复、环境考古研究等。
第八步是大遗址保护。我们在发掘大遗址的同时,要做好保护工作。这有利于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进一步工作的进行。
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宫城东门遗址)
三、做好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
董新林研究员认为,要做好城市考古,考古领队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他将考古领队的职业素质概括为“七个要”和“六原则”。“七个要”包括:要有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宏观视野和良好的课题意识,要有扎实的考古学基础,过硬的考古发掘技能,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要有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和社会责任感。“六原则”包括:考古领队的“良心”、工作理念统领全局、态度决定工作质量、精耕细作和无愧我心、资料信息决定成败、遗址保护高于一切。
除了领队的素养外,做好城市考古还有以下要点: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创新;精心组建团队,促进交流合作;做好规划计划,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坚持城市考古在田野发掘中的“精耕细作”和“关键性解剖”;处理好传统手段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及时整理发掘材料,秉持发掘和研究互相促进的理念;积极参与并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注重公众考古和弘扬契丹辽文化的宣传工作。
现场听众
最后,董新林研究员欢迎同学们去辽上京遗址参观、学习,并期望更多的年轻学子能够投身到城市考古的工作当中。(作者:陈思源 摄影:王正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古代辽国上京在哪里?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0余年,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草原都城之一,遗存有皇城残墙、雕花柱础及大量珍贵的文物。
扩展资料: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皇城为宫殿衙署所在,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住地;汉城是汉及其他少数民族集居区,作坊遍布。辽上京在辽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
1961年3月4日,辽上京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上京 (古代地名)
上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上京现在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辽上京,辽代首都,都城积年202年(918年—1120年)。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辽上京相当于辽中京的1/3大小,比辽南京(今北京)略小。辽上京、中京规模比不上北宋的都城,但深入草原,都城规模相当显赫。
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
皇城城墙保存较好,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开始对辽上京宫城内大型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两处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这为研究辽上京宫城内建筑形制结构和时代性质,探讨辽上京宫城和皇城平面布局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上京遗址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