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2
四 甲骨文線條分析
繼續上一課,四,甲骨文線條分析。要寫好甲骨文作品,必須對甲骨文的線條有認識。
4.1 殷商時期的書寫
很多人有誤會,以為殷商時文字都是刻在甲骨上的。不是這樣,從現在考古發現來看,殷商時期已經普遍使用毛筆寫字,並非都是刻字。這好像秦代,刻石是為了長久保存,但使用文字的主要形式,還是書寫在竹簡上的。
《尚書》(說)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從甲骨文字看,「冊」是用兩道繩把竹簡編起來。如果下面加上兩個手捧著冊,那就是「典」字。所以殷商時期肯定使用了竹簡,也許還有帛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雖然商代的簡帛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可能爛掉了,但甲骨上發現了書寫的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豐富,有幾片甲骨上有完整的毛筆字跡,非常寶貴。當時已經使用硃砂和墨,和後代差不多。
這是目前發現字數最多的一片。放大點看,可以清楚看到細節。當時毛筆究竟是什麼樣子,還不得而知。從這幾個字來看,筆頭相當小,但可以聚鋒。
1999年殷墟貴族墓出土的玉璋
不但甲骨上有書寫的字跡,當時的玉器上也有。舉例來說,1999年殷墟貴族墓出土了一玉璋,上面這幾個字,就是毛筆寫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還有寫在陶器上的,這一片上有墨色寫的「祀」字。A這一筆,橫畫,尖鋒起筆,橫出,有點像兩面換起筆,但我們的兩面換起筆是主動搖腕,這個只是點一下橫出,右下角還有一筆走三號位的,也是先點,後拖出。再看B、C、D這三個豎筆,都是尖起尖收。整個筆畫沒有什麼用筆動作,行筆時會按一下,所以中間部分比兩頭粗。起筆時點了墨,墨色較深,寫到結尾時收筆急促,墨色明顯淡了。這個尖收只是往上提,動作簡單,不是「九用」中的揭筆,近似有些人畫竹葉。
一級課程我已經講過,漢字橫豎撇捺四大筆畫,對應書法四條線:兩條直線,兩條弧線。兩條弧線,也就是兩個方向的内向圈,努是先左後右,裏是先右後左,都要動手腕。看一個人寫字,只要看他怎樣處理這四條線就可以了。
把剛才史語所收藏的甲骨上文字分析一下,第一個「丙」字,全部直線。另一個「雨」字外框,可以看到用了左右弧線,在「其」字中尤其明顯,動了手腕。「貞」字也是這樣,右面一豎是先右後左。「今」字第一撇,跟現在差不多。大凡用毛筆寫字,能總結出用筆規律是不容易的,開始總是簡單動作,慢慢就會體驗到手腕的作用,學過書法是主動去運用手腕,沒學過是偶然動作。
4.2 鍥刻對線條的影響
甲骨文是刻出來的,很多是直接刻上去的,但也有寫了以後再刻,不過比較少,董作賓先生說,曾發現過這樣的例子。這樣一來,線條就帶有刀味,線質起了變化。這裡有一片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較大的牛骨,我以它為例,來說明刀刻對線條的影響。
放大點,我把它分成三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中間和右邊這兩部分,線條很細。而左邊這部分,線條明顯粗了不少。
我選幾個字來做對比,上面一排是中間和右邊選出來的,下面一排,選自左邊這一段文字。上面刻手用的刀,刃口比較薄,而且鋒利,所以線條就很細,看起來近於鋼筆寫的。下面刻手用的刀,刃口厚且比較鈍,有時候刀鋒是側行的,所以線條粗,這個人腕力也比較大。一些粗線條的形狀,接近於剛才書寫線條。
從其他甲骨文拓片上也可以看到,有些線條非常細,而有些卻比較粗,不是統一的。如果線條粗,而且刻得深,可以看到刀鋒在甲骨上是一節一節前進的。這跟刻印章的效果差不多,刀鋒銳利,線條細就比較光,用鈍刀硬入,線條就毛。這樣,創作甲骨文作品時,你應該想一想選哪一種。線條風格還有軟硬,刻字也是有個人風格的。
你看這兩片,兩個刻手風格相差很大,拿「貞」字來比較,左邊這個人線條柔和,接近弧線,這樣的線條如果回復到用毛筆寫出來,必然多動手腕。右邊這人線條挺拔,直線多,進刀果斷,用毛筆寫,手腕動作當然較前者少,但小心平拖,平拖太多就像印刷體了。
"旬"
除了線條的粗細、波動、剛柔,還要注意長弧線的寫法。如這個「旬」字,注意甲骨文時期寫法不固定,有時向左,有時向右,這種情況非常多。「旬」字有一根很長的曲線,這不是一刀連續刻成的。甲骨有硬度,刀鋒在甲骨上轉彎不容易,所以往往是逐段逐段刻,慢慢連接而成的。正因為這樣,我們臨寫時當然也可以分幾筆來寫。
《甲骨文合集》559正面
又如這一片,《甲骨文合集》559正面拓片,遇到「百」「土」這兩字,有圓框,也是要分幾筆去寫的。照理說,圓框可以分成左右兩個半圓,左邊是努,右邊是裏,理論上左右各用一筆就可以完成。但你仔細看一下,甲骨文中還是分多幾刀刻的。照這樣寫,就比較有甲骨文味道。
甲骨文中,圓形也可以把它當作方形來寫。上一課講到「日」,太陽的象形,「日」字本來是一個圓圈,中間加一小橫。用刀刻這個圓圈太費力了,甲骨文把它變成近似方形。一共四筆,上下用直線,左右略帶弧形。上次還講到「丁」字,「丁」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側面看,我們現在的「丁」字就是側面看的。另一種是從上面看,那只有一個圓,表示釘頭,古代建築大門上常有釘頭。 刻甲骨文,乾脆刻成四方形,近似於「口」了,「口」在甲骨文中也是處理成方的,只是兩邊的豎高一點。這是變形,變圓為方,弧線變成了折線。
“祀”字
把弧線寫成折線,表明當時還沒有意識到弧線的重要性。金文和小篆,就是在弧線上作了改進,使之越來越美觀。當然可以說,甲骨文限於材料,無奈之下用了折線,但這陶器上的墨書,也是用折線的,說明當時人寫字,主要是單一筆畫。大小篆又稱為「引書」,引是拉長的意思,甲骨文時代還沒有這樣的意念。
《玉堂禁經》(說)
■ 唐?張懷瓘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
書法發展到真行草,規則都已具備。以這標準來看,甲骨文只是寫字,不屬於書法。我們創作甲骨文作品,是借用它高古的字形,並且在線條上加以豐富和變化,並非完全照抄。
譬如上一課寫的「卜」字,原來的筆畫很直,有些人是完全照原樣寫,但未必好看。我臨寫時動了手腕,兩筆都改為弧線,用筆跟原作不同,改用書法線條來臨寫。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石鼓文》以吳昌碩臨寫最為成功,這跟原來的《石鼓文》,其實是很不同的,一比就知道。他是用新的筆法去改造《石鼓文》,效果好看多了。今天我們臨寫甲骨文,要想想前輩的經驗。
簡言之:
甲骨文單筆多,直線多,經常化圓為方。
雖有粗細,但線形簡單,惟字形高古。
創作時要保持它的特色,適當改變筆法。
千萬不要過分,過分就失去甲骨文的韻味。但全部照寫,恐怕一百人的作品都一個面孔。這就是書法創作的難處,專題課程是講創作,這件事情大不容易。當然,你應該先多臨寫甲骨文,照寫,寫熟了,就會有點主意。初級課程基本功好的同學,現在有優勢了。
五 創作作品欣賞
甲骨文發現不過一百多年,影響深遠。從此商史研究有了實證,也大大推進了古文字研究。在藝術方面,甲骨文迅速進入書法、篆刻等領域,我這裡大略介紹一下早期有影響的兩位書法家,看他們是怎樣創作的。
董作賓
第一位是董作賓先生,這是甲骨文研究的傑出學者。1923年他在北大讀研究生時就開始研究甲骨文,1928年起,先後八次參加殷墟考古,甲骨文分五期就是他提出的。1945年發表《殷曆譜》,建立殷商年代學。
他早期作品基本上依照甲骨上風格,寫得很規矩。甲骨文本身字都不大,寫成大幅作品比較難。
後來他用筆,很像殷商發現的那種墨跡,減少了刀刻味,線條開始變得厚實。而且收筆未必是尖收,經常用挫筆收,風格自由多了。
有些甲骨刻完後,還要填入硃砂,相當漂亮。這啟發了董先生,他創作了很多硃砂紅的作品。這時期他的曲線開始長了,強調毛筆味道。
所以他後期的作品,毛筆味道越來越濃,幾乎沒有了刀刻的痕跡,轉變得很成功。
董先生還將甲骨文入印,創造了一種新風格。「光宇」初看好像白文漢印,但仔細一看原來是甲骨文,「鳳生」這方印,盡量誇大「鳳」字的尾巴, 幾乎占了一半印面,而「生」字很小,造成強烈的對比。這是兩面印「唐鴻」, 一白一朱,邊款說是急就之作,上下邊框也各有特色。
丁仁
第二位是丁仁,字輔之,杭州西泠印社的主要創辦人。他擅於篆刻,能書會畫,詩文都好,尤其嗜好甲骨文書法不但書寫,還編了不少書。先後出版有《商卜文集聯》,《觀水游山集》等。
他跟董作賓不同,堅守鍥刻那種風格,線條非常之瘦硬,斬釘截鐵,也就是純用骨線
他也寫比較大尺寸的作品。關於書法作品的形制,我在四級課程中已經講解過,這是立軸,秀雅恭正,一筆不苟。這一張是比較小的橫幅作品,縱向是有摺行的,稱之為一個方向對齊,這是他常用的格式。如果是兩個方向對齊,那就要摺格了。
丁輔之堅守整齊的鍥刻風格,創作數量很大,對聯、扇面、冊頁、條幅各種形制都有。和董作賓的毛筆味甲骨作品比較,可謂各有千秋。扇面怎樣安排字數,四級課程也講過的。
他還把甲骨文用於國畫中的題款,別具一格,前輩在甲骨文入書畫這件事上,做了很多探索。現在輪到我們了,我們應該努力。
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殷商書寫線條分析。
?殷商鍥刻線條特點。
?前輩怎樣運用甲骨文創作。
複習思考:
?這是丁仁《商卜文集聯》一書中的甲骨文五言對聯,供人參考。請用一張四尺半切宣紙,摺格,照丁仁的風格寫成正式作品。
?請在網上查董作賓七言對聯:「大好風月對尊酒,小有林泉集眾賓」,用一張四尺半切宣紙摺格,以殷商毛筆墨跡風格書寫。
如何学习甲骨文书法?
在世界上以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古文字为主的各国古文字中,汉字则是唯一的从产生到现在延续使用数千年还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棵长青树。甲骨文的书法鉴赏。 急急急·········
现代人将甲骨文引入书法艺术的创作可谓凤毛麟角,艺术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甲骨学的创始人罗振玉﹐董作宾等人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这些学者在研究甲骨文同时开始集甲骨文字为联语诗词,以笔代刀,付于草墨,这些作品大多属于艺术珍品;第二部份是当今海外甲骨文学者和书法篆刻家的作品﹐包括有日本的渡边寒鸥﹐韩国的金膺显等;第三部份是目前国内的名家作品。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