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安徽禹会村考古遗址,因中国文献典籍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闻名史册,成为得到考古学证明的夏文化遗址。禹会村考古遗址不仅有内涵丰富的遗迹现象和宝贵的历史信息,更拥有“禹会诸侯”等独一无二的人文背景。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发现这是一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遗址年代在龙山文化中晚期。2017年,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成为淮河流域及安徽省内唯一一处“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基地,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上古华夏先民生活遗存。
2015~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又开始以聚落考古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开展禹会村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2020~2021年,为响应“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禹会村遗址中的龙山文化内城城垣进行了详细解剖,这一发掘阶段揭示了北城垣和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新的考古发掘,确定禹会遗址城垣的年代为4400-4100年之间,为龙山文化早中期遗址。
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队长在安徽蚌埠禹会遗址的辛勤考古研究,成功将禹会遗址的年代提高了100年,由前期考古成果的4300年前-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提高到4400年前-41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早中期。实乃为禹会村遗址考古做出了杰出贡献,冠冕堂皇地将禹会村考古遗址排除在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的4070年-3600年前的夏王朝时期。因此,“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工程将安徽禹会村遗址确定为重点夏文化研究工程是一大失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队长,对禹会村考古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及“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中的作用,得出了新看法、新结论:淮河中游地区历史文献有限,但有迹可循。上古时期有强盛的涂山氏(淮夷族群的一支)。《史记?外戚世家》“夏之兴也以涂山”意在强调涂山氏在政治上的强大。《春秋左氏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鲁国众卿意在回忆上古万邦林立的局面。上个世纪30年代这个区域的考古工作开始起步,几辈考古学家已建立起从史前淮夷文化到淮夷族群的时空框架。请不要坐井观天,对中华史料典籍断章取义。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队长考古新成果的发布,不仅让笔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中国文献典籍记载中的“夏之兴也以涂山”,只是在强调大禹找到一个有势力的老丈人才建立了夏王朝;“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只是在回忆上古万邦林立的局面,大禹在哪里会诸侯无关紧要!安徽当地人自以为傲的“夏之兴也以涂山”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不过是一种“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的行为。所以,当前以考古博士为代表的主流夏文化研究对“夏之兴也以涂山”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历史记载,真的是嗤之以鼻,不足为据!
因此,对安徽学界与当地人来说,不应该讲大禹,也不应该讲夏,而应该多讲讲涂山氏,多多宣扬涂山氏族的杰出贡献。万不得已需要讲大禹的时候,应该用涂山氏女婿的称谓代之。不应该说夏启建立了夏王朝,应该说是涂山氏的外甥建立了夏王朝。安徽人应该多宣传大禹依靠安徽老丈人涂山氏的势力而建立夏王朝;安徽人要时刻牢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队长的最新研究成果,抛弃“崇夏禹而卑涂山氏”的忘祖行为,以致“数典而忘其祖也”,忽视涂山氏族曾经左右天下局势的能力与辉煌。
当今学界对中国夏王朝夏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河南二里头考古遗址为夏代晚期都城;二是以中科大教授提出的观点,认为我国的夏朝是在古埃及;三是以笔者根据多方面历史资料研究,得出的夏王朝都城为四方湖古城遗址的结论,并获得了社会相当的认同。即使现在不确定中国夏王朝的都城究竟是在距离禹会村遗址二十公里外的四方湖古城,还是距离禹会村千里外的二里头考古遗址,还是距离禹会遗址万里外的古埃及,在四千多年前,涂山氏的女婿大禹能让万里外的古埃及人,或千里外的二里头人,及级别公里外的各地诸侯,能汇聚于安徽禹会村,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或中国奇迹。因为在远古年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让万里外或千里外的“万国诸侯”汇聚于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难道是因为四千多年前的涂山氏女婿、夏王朝的建立者大禹,早就知道禹会遗址所在的蚌埠市经济负增长排名安徽省倒数第一,特意安排世界各地的首脑或全国四面八方的诸侯国,来支援安徽蚌埠禹会村的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看来大禹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好女婿。看来大禹不是依靠其夏后族本族的力量“凿山导淮”建立起的夏王朝,而是依仗老婆氏族的力量“凿山导淮”,让涂山的外甥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但是,距离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北二十公里处的北淝河一带却流传下来一些古老传说与文献记载:“北淝河,淮河支流,古称夏水、泓水、陂水、北淝水、北淮水。《蚌埠市志》则称北淝水,即古北淮水。”、“北淝河,下游古城镇一带是上古夏氏居地”、据《蒙城县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夏氏就祖居羽山(今苏北、鲁南一带),后徙居夏水(今北淝河)”。在中国文献典籍及中华五千年的民族传承中,这些关于夏后氏族的记忆,应该是最具体、最详细、最明确的。追根溯源,四方湖古城遗址为夏后氏族的夏王朝都城,大禹带领夏后氏族在二十公里外的荆山涂山之间“凿山导淮”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夏后氏族免遭洪水侵害的唯一办法。北淝河古城一带的夏后氏与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共同“凿山导淮”,大禹带领相距二十公里的两氏族人民进行“大禹治水”,不是一项即实际又合情合理的举措吗?禹会村遗址周围众多的河流,为淮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提供聚会的最佳交通条件,不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自然因素决定的吗?
以丑体书法见长,在丑体书法上造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蚌埠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蚌埠市博物馆馆长,为支持千里外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特地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提供了灰陶鼎、陶盉、陶罐、陶甑等16件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这不仅让笔者想到了中国古代“燕云十六州”的历史,酿成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的历史伤痛。难道安徽就没有历史或考古身份的专家来担任博物馆馆长吗?让一个具有小学二年级智商的人来担任安徽省市级博物馆馆长的职务?难道博物馆馆长对学历对学识都没什么要求,能胡乱画几笔、就可以当上蚌埠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就可以任职的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丑体书法家领导下的市级博物馆,能在历史与考古方面做出什么贡献?挖掘出什么历史与文化?当年北宋的高俅、南宋的秦桧就是靠其精湛的书法职务高升而祸国殃民,导致中国的屏障“燕云十六州”成为外族入侵的桥头堡!“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当年涂山氏女婿能让全国各地诸侯汇聚禹会村,带来各地陶陶罐罐证明禹会村曾经辉煌的历史。今天,从禹会村考古发掘出的各种陶陶罐罐却被蚌埠博物馆馆长屁颠屁颠地送到千里之外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换取一桌酒席,实乃“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
四千年前,是什么原因让夏王朝的万国诸侯汇聚于涂山禹会村?难道真是夏禹做了涂山氏的女婿换来的?大禹和夏王朝与淮河涂山地区人民创造的文化没有任何历史关系?大禹让万国诸侯到涂山禹会村汇聚参观什么工程呢?难道不是来参观荆山涂山之间的大禹治水“凿山导淮”的伟大工程吗?古代这样巨大的“凿山导淮”工程,难道不是有本地四方湖古城地区的夏后氏族与涂山地区的涂山氏族共同开凿的成果?荆涂二山之间的开凿工程,难道是千里之外的河南二里头“夏都”地区民众不远千里来开凿的?国家在努力寻找的夏王朝与夏文化,难道与夏后氏族和涂山“凿山导淮”没有必然的历史渊源?造成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难道真是因为安徽人“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形成的?
中国的夏王朝究竟在哪里?曾经有媒体做过一个公开调研“你觉得夏朝范围在哪里?”,河南、山西、安徽分别获得55%、18%、27%的结果,河南省与安徽省两者之间获得的支持率为2:1。但是,河南省的得票数是在河南二里头考古六十年、集全国考古专家学者数年研究、全媒体宣传基础上获得的。河南与安徽在夏文化研究方面的综合因素对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就如四千年前,大禹可以让万国诸侯齐聚涂山禹会村,而今天涂山禹会村遗址的考古成果只能去为二里头“夏都”夏文化去证明一样。
因此,为了根本改变安徽人“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的现状,建议安徽人应将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名为涂山女婿考古公园,安徽媒体应将夏启建立夏王朝更名为涂山外甥建立了夏王朝,涂山大禹庙更名为涂山女婿庙,荆山启王宫更名为涂山外甥宫,大禹治水更名为涂山女婿治水,三月二十八日涂山庙会更名为涂山女婿庙会。安徽人应到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去追寻四千年前大禹的夏文化,如蚌埠博物馆长一样虔诚“崇夏禹而卑涂山氏,数典而忘其祖也”。
只是可怜了大诗人苏轼、苏辙兄弟,糟蹋了当年从河南到淮河涂山拜会夏禹的诗作。两兄弟本可以在河南二里头去追寻夏王朝,追寻夏禹的丰功伟绩。
《濠州七绝.涂山》 宋.苏轼
(苏轼自注: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
川销攴祁水尚浑,地埋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 宋.苏轼
此生终安归,还轸天下半。
朅来乘樏庙,复作微禹叹。
従祠及彼呱,像设偶此粲
秦祖当侑坐,夏郊亦荐裸。
可怜淮海人,尚记弧矢旦。
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瓚。
小儿强好古,侍史笑流汗。
归时蝙蝠飞,炬火记远岸。
《和子瞻濠州七绝涂山》 宋.苏辙
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作者:赵辉)
涂山氏的遗址揭秘
安徽 电视台年曾报道“大禹治水,大禹娶涂山氏女,建立涂山氏国”的传说一直困惑着人们,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文化局不间断地对蚌埠西郊的涂山进行科学探讨。专家们对涂山脚下的禹会村进行了试发掘,探测到50万平方米的地下遗址,并且有重大发现。“涂山氏国”遗址有望证实,也有望填补中华文明探源的空白。
曾经主持发掘蒙城尉迟寺遗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主持了这次禹会村的考古工作。遗址面积大概有5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发觉了非常丰富的器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出土的东西让他很高兴,这都属于龙山文化比较常见的东西。而且更典型的呢,就类似于这样的,鬼脸式的鼎腿,这个是最典型的龙山的东西。所以判断它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那就距今四千年前后的。
这个时间段印证了传说 中大禹治水,大禹娶涂山氏女和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史记》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地理位置吻合,地下又有大型建筑遗址,使“涂山氏国”的记载有了被证实的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表示龙山文化就正处在这个阶段,它就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了,已经到国家形成这个门槛迈进了。另外我们还相信这个禹会遗址跟大禹治水有关系
禹会村遗址已经列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课题,正式发掘也将开始。大量尘封地下几千年的秘密也将逐渐被揭示!
大禹治水在今天的哪里
大禹治水的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叫作禹会村遗址。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