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团队建设湖北省首个考古方舱,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搭建智慧博物馆、统筹数字文化展览;
他既是考古挖掘的“解码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三十载牢记初心,探寻中华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古老文物更加鲜活生动,吸引更多群众关注考古、爱上博物馆。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内 肖艺九 摄
博物馆搬进网络云端
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6万余件。一直以来,方勤给自己定位——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做好长江中游文明的“探寻者、守护者、传承者”。
2020年3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尝试组织了第一次云上观馆活动,累计观看量高达3000万人次。如今,“云游”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观众全天候、沉浸式观展的首选。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博物馆看展已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方勤常常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常来逛博物馆。为此,湖北省博物馆在陈列布展中加入AR、VR技术,增加展览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数字化转型之余,方勤还提出,布展、开展活动等都要考虑年轻人的兴趣所在,打造集观赏、学习、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场所。
伴随湖北考古与博物馆频频“出圈”,方勤数次以国宝守护人和考古代言人身份亮相多档节目,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博热”,他也被称作“网红馆长”。方勤认为,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建设绝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带来的是全新社会形态,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平台,是业务协同、文物展示的创新平台,是文物保护、价值挖掘的决策支撑平台,是内容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平台。
方勤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展厅组织移动安装曾侯乙编钟 肖艺九 摄
实验室建在考古现场
9月28日,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第三具完整“郧县人”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也是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
方勤介绍,为开展更深入、精细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考古队在遗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舱、实验室、多功能中心和预留发掘区在内的1000余平方米温湿可控考古方舱,同步进行八大学科33个方向研究,让所解读的信息更多更准更科学。“科技已成为考古的左膀右臂,乃至半壁江山。”方勤说,新时代的考古,科技应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自觉,考古早已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
“在考古中,新科技新技术就像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增添了眼睛。”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作为项目主持人,方勤正带领年轻的队员进行田野考古操作。他带领团队建立湖北省首个考古方舱,搭建500平方米科技考古实验室,将更多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古老遗迹。“我们发现了宫殿性的建筑,还有水稻、粟、麦这些植物,说明5000年前中华民族在长江流域就有高度辉煌、高度发达的文明。”方勤说,这些新收获,都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在方勤的带领下,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展览展示、传承弘扬、考古发掘研究等方面硕果累累。方勤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吴纯新
图源:新华社
编辑:吴琼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