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祥为人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人不错,家世不错,那么她为什么会被废呢?
胡善祥墓志铭对于其被废的原因是这样说的,后以无嗣多疾,上表请避位,从之,敕谕礼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间。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恳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就间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退居长乐宫,事黄老清静之说。遂更立贵妃孙氏为皇后,事在国史。
从这段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 后以无嗣多疾,上表请避位,也就是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无嗣,二是多疾。而且貌似皇后之所以被废,是她自己请辞的原因。这当然是皇帝为了不沾染恶名,而命其自己上表。既然皇帝都这样命令了,胡善祥又如何能反抗呢?
第二个原因多疾,自然也就可以排除掉了。毕竟历史上,大多数皇后,到了后来都常生病,没见过哪个人因为身体多病被废的。
第一个原因,倒是一个重大的原因。明宣宗已经三十多岁了,却没有一个儿子,无论是皇后还是妃嫔都没有生下一个儿子。皇后生了两个公主,虽然不算无后,但是皇位需要儿子继承,所以依照礼法,确实有过,但并不是大过。这事儿放在民间,顶多就是正妻帮丈夫多纳几个小妾能解决的事情。而皇后自然也可以为皇帝采选妃子,让后妃生子,自己在抱养一个就行了。所以无子虽然是一个原因,但也不能成为被废的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必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万历野获编》卷3:以无子多病,表请闲居,而孝恭孙后代其位。盖孝恭既诞英宗,甫三月即已正位储宫矣。
《胜朝彤史拾遗记》:皇太后有旨,谓两家定位久,无可议,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故事册皇后用金宝金册,皇贵妃而下,金册无宝。时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孙氏,特为孙氏请宝于太后。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召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以上两段史料,则将宣宗最终废后的原因补充完整了。胡善祥因为时常劝谏皇帝,因而遭到皇帝不喜。而孙贵妃此人早在宣宗登基之前,就已经获宠,宣宗继位后,更是风头无两。后来孙氏将宫内宫女之子抱在自己膝下,伪装成自己亲生的孩子。宣宗有了儿子,心里高兴,再加上本来就倾向于孙氏,因而才有了后来的无过废后之事。
老实说,胡善祥也是一个老实人,忠贞不一。正是因为她太过忠贞,时常劝诫帝王,才遭到其不喜。皇帝让她自己上表就上了,也不知道想想办法。(风水)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永乐十五年,因素有贤名,被选为为皇太孙妃,民宗继位之后,是为皇太子妃。洪熙元年,继位不满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太子朱祁镇继位,改元宣德。宣德元年,封太子妃胡氏为皇后。
历史上的胡善祥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虽得太后喜爱,但却不得皇上怜爱。再加上她只生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就更难得皇帝宠爱了。当时朱祁镇最宠爱的女人是贵妃孙氏,长的漂亮又会来事儿,对朱祁镇来说,贵妃远比皇后更能让自己快活。
这个时候皇帝虽然可能有心想要立贵妃孙氏为后,但是到底名不正言不顺,皇后本身并无过错,想废也不好废。可孙氏既然能让皇帝亲近自己,远离皇后,自然对宣宗的心思猜的极透。她知道宣宗已经有了废后立她之心,但是还缺一个爆发点,或者是能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既然这个爆发点等不来,那就自己创造吧!
宣宗二年,胡贵妃暗自将后宫宫女的儿子抱来,并说这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当时久未有子的宣宗极为高兴,几番考虑之下,重要在宣德三年春,废掉胡氏的皇后之位,并让她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皇后无辜被废,引来国民的广泛同情。太后张氏,怜惜胡氏无过被废,时常对其多加照拂。内廷朝宴的时候,也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不欲生,第二年也去世了。死后以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后来有人建议英宗恢复胡氏的皇后之位,于是在召见大臣,得到大臣支持之后,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朱元璋开国,立为人宽厚的朱标为太子,而且朱元璋很喜欢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以至于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立马封朱允炆为皇太孙,把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都当了空气。晚年朱元璋又通过几轮的清洗,力图给孙子一片太平天地。但是朱允炆登基没多长时间就叔叔朱棣给赶下台了,朱棣即位皇帝。
同是皇太孙,都被“清君侧”,朱瞻基碾压堂叔朱允炆
朱棣同他爹朱元璋一样,也选了一个温厚接班人朱高炽。比他老爹更狠的是,立朱高炽时,还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可见朱棣非常喜爱这个孙子,以至于把他另外几个儿子朱高煦等人当空气了。
朱高炽仅做了十个月皇帝就驾崩了,此时的太子朱瞻基面对的情况要比他堂叔朱允炆时期还要凶险。朱高炽驾崩,身为太子的朱瞻基身在南京,回北京即位期间还遭到叔叔朱高煦的截杀。但是朱瞻基安然回到北京,即位后面对的也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在打仗方面叔叔朱高煦的水平堪比朱棣。
同是皇太孙,都被“清君侧”,朱瞻基碾压堂叔朱允炆
面对年轻的朱瞻基,朱高煦经过精心筹备模仿老爹朱棣开始造侄子的反,理由同样是“清君侧”。面对凶悍的叔叔,朱瞻基更狠,直接御驾亲征,气势上一下子压过了朱高煦,原本一同造反的几路人马立马怂了,按兵不动只留下孤军奋战的朱高煦。乐安城破,朱高煦投降。
得胜归来的朱瞻基传召另外一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朱高燧,暗示其交出兵权。朱高燧没有反抗,乖乖听从安排交出兵权。至此从朱允炆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被朱瞻基彻底解决了。那么朱瞻基的能力为何能甩堂叔朱允炆几条街呢?
同是皇太孙,都被“清君侧”,朱瞻基碾压堂叔朱允炆
首先是爷爷辈的培养问题,朱元璋对于朱允炆是有些溺爱的,坏人自己做,好人给孙子,临死之前基本包办了朱允炆的一切。而朱瞻基十五岁就开始跟随爷爷朱棣外出征战,见惯了腥风血雨,具备了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然也不能躲过截杀和平定藩王了。
另外就是用人问题上,朱允炆即位重用的是“三儒”: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先不说这三人的人品怎么样,从治国理政和军事能力来看确实不怎么样。而反观朱瞻基重用的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个人都是跟着朱棣锻炼出来的,杨士奇精于学识,杨荣擅长防务,杨溥则善于统筹。这就不难说明从观圣孙方面,朱棣的水平碾压老爹朱元璋。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