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公,电视剧《包青天》想必都看过吧,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包公是个大法官号称包龙图大学士,他一生断案无数,上可打君(打龙袍),下可管臣(铡了驸马陈世美)。尤其他有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分别对应的是铡君、臣、民三个阶层。
(包公)
包公生前断案无数,为民伸冤,势必得罪了许多权贵和无赖之人,这些人在包公活着时候,没有能力报复,当包公死后,有可能做出对包公不利的事来。包公能想不到吗?
有鉴于此,包公临死前,参照三国曹操死后布下“72疑冢”的办法,告诉儿孙,提前准备21口棺材,出殡的那一天,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说白了,就是包公布下迷惑阵,让盗贼或者仇人,找不到他的真墓所在。
还有种说法是说包公防备恶鬼报复,包公之前在断案的时候,都是"日审阳间,夜审阴间。"据说他是通灵的,能和鬼神打交道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断案如神的原因。
他夜晚通常向阴间询问当事人的冤情,在与地府的"鬼"接触的过程中,有个地府的"官员"告知包拯,让他死后用二十一口棺材,分别从各门出发,埋到不同的地点,恶鬼就找不到包公真身,就不能祸害包公了。
(包公断案)
总之一句话,包公下葬用二十口棺材是"迷惑计,"目的就是"阳间防恶人,阴间防恶鬼"。
答案回答完毕,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科学,曹操的“72疑冢”最后都找到了,何况包公的"21疑冢"?
曹操布下72疑冢时,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作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这话用在包公疑冢上也没毛病。
要想让后人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效仿元朝做法,元朝皇帝都是把尸体放在挖空木头里,然后用铁古绑紧,埋在地下,填好土,万马踏平,次年上面种上草,直到和四周景色一样为止。过了多年,自己都找不到了。这是最好的方法,直到现在,元朝皇帝陵墓都没有被发现。
包公墓其实在1956年就发现了,曾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了起来。
1973年,考古人员开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发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后人。
(包公墓)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在河南的巩县也有一处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后来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后,才知道河南巩县的包拯墓并不是真的。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镜高悬,被民众称为包青天。他铁面无私,官至监察御史,这个职位是监视各大官员的,符合他的铁面无私的风格,来监督各位朝政要官。据史书记载,包拯在当职监察御史期间,共上了187份奏折与皇帝,奏折内容全是弹劾贪官污吏的,所以,得罪了很多的贪官污吏。
嘉佑七年,包拯在东京汴梁去世,宋仁宗念其功绩,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被送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在他下葬的那一天,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城的七个城门口出城,这21口棺材里只有一口是真装着包拯尸体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他得罪过的仇人中有挖坟掘墓、挫骨扬灰的。
1956年,包拯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考古人员在安徽合肥其中一个最少最简陋的包拯墓里,发掘了6具骨骸,就是包拯与妻董氏及其他后人的。
包拯生前廉明清正,刚正不阿,死后还葬在了最小最简陋的墓里了。这就他廉洁修身,低调的生死写照。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