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时间流逝得非常快,一转眼,还有两天2016年就要进入尾声了,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科学界发生了很多的大事,正因为每年都会有这样的重大科学新闻的发生,人类文明才会不断进步,可喜的是,在2016年度的十大科学新闻排行榜中,中国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就预言弯曲的时空会产生水波一样的“涟漪”——也就是引力波。在这之后的100年中,尽管天文学家曾根据一些观测数据,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始终没有直接探测到这一现象,直到2016年2月11日:这天,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LIGO的两台探测器捕捉到了30多亿光年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之一,LIGO的这一发现不仅再次证实了广义相对论,还开辟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时代——通过探测引力波,天文学家可以更好地认识遥远的天体和广袤的宇宙。
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2016年3月9日到15日,韩国首尔,谷歌(微博)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展开了一场五局制的较量,最终AlphaGo以4:1的比分取得压倒性胜利,举世皆惊。虽然曾有“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先例,但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围棋的复杂性远大于国际象棋,人工智能想要战胜围棋高手至少在目前还很难实现。
但AlphaGo依靠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利用大量棋局数据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了打败人类顶尖棋手的水平。AlphaGo与李世石的这次对弈,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并在公众中掀起关注人工智能的热潮。
中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量子通信研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升空,为建立覆盖全球、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拉开了量子通信时代的帷幕。半个世纪前,物理学家基于量子理论,研制出了晶体管和激光器,催生了第一次信息革命,让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世界;今天,量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则在催生第二次信息革命。以“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态传输”为代表的量子通信技术,以超高计算能力为特征的量子计算机,必将在未来再次重塑人类世界。
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启用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中国贵州省平塘县正式启用,一举超过350米口径的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天线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巨大的接收面积使其具有极高的观测灵敏度。而且,FAST镜面由许多的三角形反射板组成,每一块都可以移动,从而可以让天线调节形状,观测不同方向的天体。因为这些独特的设计,FAST能够捕捉到来源极为遥远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可观测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天文学家将能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
全球第一个三亲婴儿诞生
2016年4月6日,全球第一个“三亲”婴儿在墨西哥诞生。这位婴儿的母亲虽然自身健康,但携带有导致罕见神经系统疾病——莱氏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为帮助这位母亲,确保致病突变不会遗传给孩子,美国纽约新希望生育中心的张进(John Zhang)采用了一种名为纺锤体核移植的技术,将母亲卵子中健康的细胞核转移到捐赠者提供的、已经去除细胞核的卵子中,最终得到的卵细胞含有母亲的细胞核DNA和捐赠者的线粒体DNA。卵细胞受精后,产生了全球首个含有三个人的遗传物质的胚胎。尽管存在伦理争议,但这一成果依然被认为是生殖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有可能为遗传疾病、高龄妇女的不孕不育等提供解决方案。
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
2016年8月25日,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的科学家吉列姆•安格拉达-埃斯契德(Guillem Anglada-Escudé)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望远镜,以及其他天文观测设施,找到了一颗围绕比邻星运行的宜居行星。比邻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一颗红矮星),仅有4.2光年的距离。这颗行星则被命名为比邻星b,是1995年以来发现的3500颗系外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一颗。而且,科学家认为比邻星b的表面温度允许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温和的红矮星也可能给这颗行星营造一个适合生命繁衍生息的环境。
SpaceX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火箭回收
2016年4月9日凌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在大西洋的海上回收平台成功着陆。在经历了4次失败尝试后,SpaceX首次成功实现海上火箭回收,这是该公司在2015年底成功进行陆上火箭回收之后又一个里程碑。相比于陆上回收,海上回收的难度更高,但也具有前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一些飞行任务中,受剩余燃料所限,火箭不具备飞回陆地着陆场的条件,而海上回收则可以直接自然降落。这两次火箭回收试验的成功意味着运载火箭不再是一次性用品,可重复利用的火箭将使火箭发射成本降低30%,大大提升火箭发射效率,这也标志着,商业航天将进入新的阶段。
长着食蚁兽爪子的远古爬行动物
今年10月份,美国石溪大学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约两亿年前的一种奇特爬行动物化石,它们属于镰龙属生物,呈现出四足动物的进化,十分有趣的是,它们长着独特的前肢,前肢的主要作用可能是用于挖掘,长着巨大的弯钩状爪子,颇似食蚁兽。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今年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发表一份声明——“准许伦敦弗兰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凯茜博士更新其实验室有关研究的许可证,包括胚胎的基因编辑”——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由此可以深入了解健康人类胚胎发育中的变化,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赞成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
百余位诺奖得主集体发声,支持转基因
2016年6月29日,百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发布联名公开信,强烈要求绿色和平组织不再反对转基因技术。这次公开信由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理查德•J•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和菲利普•A•夏普(Phillip A. Sharp)发起,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公开信中表示,全球科学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长期研究表明,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农作物和食物即使不比其他农作物和食物更安全,至少也是同等安全的,至今从未有过一起经过确认的转基因食品致病案例。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