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笔记及详解
考试资料详情,请点击文章底部“了解更多”可获取原文链接!
第1章?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1.考古学的定义
(1)含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和“狭义历史学”一样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2)关于考古学概念的几个误区
①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文献资料。
②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用非考古学资料所进行的有关研究属于金石学或古器物学。
③英国的“工业考古学”和美洲的“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又称“历史考古学”),只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欧美的近代史,不属于真正的考古学。
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史前时代向历史时代的过渡阶段)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分类
①遗迹
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②遗物
a.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
b.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器、漆器和丝、棉、麻等器类。
(2)研究对象的要求
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必须是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加工的。
②自然物必须与人类活动有关;农作物、家畜和渔猎、采集的动植物遗存,有的与人类生产活动有关,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都应该归属于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③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骼,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3)常见的考古对象
①洞穴、聚落、贝丘和城堡。
②人工开凿的矿坑、作坊和窖穴。
③石灰岩山区的洞穴。
④“贝丘”,俗称“贝丘遗址”,其中常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
⑤艺术品(雕塑品、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和各种装饰品、货币、铭刻和文书。
⑥古代车、船等交通工具、葬具、手和足的印痕、耕地、沟渠。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1)运用考古资料应注意事项
①既要注意同一时期各地区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融合,也要注意物质文化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②考古学研究不应该忽视文化的差异性,要注意邻近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文化传播。
(2)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作用
①考古学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②考古资料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
③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④考古资料对边远地区和文字记载很少的少数民族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1)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2)界定考古学涵义应注意事项
①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②有些考古学文化被发现的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③某一类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等。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印纹陶文化。
(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3.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①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
②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③文化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临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
④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2)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事项
①某一个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同当时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宗教观念有关。
②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生变化。
②一种文化的发展、变化,器物的演化,既跟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也跟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各部族宗教观念形态的变化有关。
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形成不同文化的根本原因。
⑤每个文化系统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该文化的性质,相邻文化之间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不决定文化的性质。
⑥过渡地区的文化除受到相邻地区的文化影响外,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不应将过渡地区的文化归属于其相邻的文化系统。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可获取考试资料原文链接!有什么考古类的好书推荐?总论论、教程类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
竟然你想让大家推荐考古类的书籍,那么我想你也和小编一样喜欢考古,那么小编来根据自己看书的情况以及各高校的一个考古课程的安排来给你推荐一些考古类的书籍。
总论论、教程类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中国大百科全书》(198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2004) 作者是全球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保罗
4、《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作者苏秉琦
5、《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1996)作者俞伟超
6、《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1997)作者严文明
7、《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2004)作者张忠培
8、《中国考古通论》(2009版),作者张之恒,小编看的第一本考古书籍
9、《田野考古学》(2008版),作者是冯恩学,内容主要对田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等作了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探方法发掘、几种重要遗存类型发掘与清理、考古绘图与拓等。
10、《考古学概论》(2010版),作者马利清。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1、《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11版),作者张宏彦
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2000版),作者王幼平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2005版),作者王幼平
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2004版)作者张江凯、魏峻。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1994版)作者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4版)作者苏秉琦
《仰韶文化研究》(1989版)作者严文明
《史前考古论集》(1998版)作者严文明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1998版)作者张忠培。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2004版)作者赵辉
《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卷》(2003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夏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980版)作者邹衡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1998版)作者邹衡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1998版)作者李伯谦
《中国考古学 —— 夏商卷》(2003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2004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1994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2000版)作者许宏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5卷,(1998版)作者赵化成
秦汉考古《汉代考古学概说》(1984版)作者王仲殊
《秦汉考古》(1998版)作者赵化成、高崇文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2006版)作者巫鸿
《中国考古学 ——秦汉卷》(2004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国—宋元考古(上)》(1974版)作者宿白
《隋唐考古》(2002版)作者齐东方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2003版) 作者齐东方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杂志1978年6期 作者宿白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90版)文物出版社
《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2000版)杨泓
《中国石窟寺研究》(1996版)作者宿白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2018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元考古《宋元明考古》(2004版)作者秦大树
以上只是列的一部分,当然了,除了看这些书籍之外,你还可以看一些专著,以及古文字、历史等等相关的书籍,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用,你也可以私信给小编,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欢迎大家关注说历史讲考古。
求张之恒著《中国考古通论》2009年版PDF资源,谢谢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pdf 资料大小:17.48MB
《中国考古通论》和《中国考古学通论》(都是张之恒编写的),区别在哪?
《中国考古学通论》是张之恒先生组织几位从事考古学教学和研究的同仁编撰的专著,1991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各大高校考古专业运用最广的教材。但是时至今日,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原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张之恒先生重新组织了一批在考古学教学和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同志编撰了《中国考古通论》一书,于2009年出版。这两本书一脉相承,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扩充,补充了大量新的考古成果,使得该教材的时代性更强。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