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民国文人文章,民国奇人对应的七个人都是谁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民国文人文章,民国奇人对应的七个人都是谁

历史趣闻2023-8-20阅读:414

?

330

王国维

王国维(1877一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考古家,翻译家于一身,著书六十余种,批校古籍2OO余部。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是中国近代学术的总结者现代学术的开创人。首位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文学的人,建立了新又学理论体系。新史学的开山之人,其创立的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等为史学新向度,成为近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标准,新方法。首次运用西方哲学方法梳理中国哲学,对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学科的构建和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王国维出在浙江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幼年时在家读私熟,15岁考中秀才,后王国维放弃科考转而学习新学,史学,哲学,校勘等知识,平生不善交际,一心读书。后东渡日本学习西方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被称兼通世界之学。1922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又兼任逊帝溥仪之师。桃李门生,私熟弟子遍充中国学界。1927年王国维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跳昆明湖自沉,终年50岁。

411

陈寅恪

陈寅恪(189O一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员盛名的大师,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百年难见的人物,既是民国四大哲人,又是史学四大家之一。号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出身官宦之家,爷爷陈宝箴是晚清湖南巡抚,其自幼在家中读私熟,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流等人,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后其又流学日本,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各国高等学府,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髓,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精通了22种语言。1926年陈寅恪应邀到清华任教后又兼北大教授。其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上启秦汉下至明清,研究成果丰富。对中国史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在蒙古史,敦煌学,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为后世这些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其学识渊博,被称为近三百年来第一人。抗战时陈寅恪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任教,后受邀到英国讲授汉学。解放后任教中山大学,晚年因眼疾几乎失明,口授完成了80万字的《柳如氏传》。文革中陈寅恪受到冲击,多年珍藏的书籍文稿被洗劫,焚毁。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

435

钱穆

钱穆(1895一199O)字宾四,江苏无锦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一生致力史学研究,著书数十部,15O0余万字。《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为其代表作。钱穆少年时在家读私熟,后在常州读中学因辛亥革命学校停办而失学。回乡的钱穆一边在乡中任教,一边失志自学,闭门苦读。193O年因《刘向刘歆父子年谱》一文引起史学界关注。只有初中文化的钱穆被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其虽未经师全靠自学,却有着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学问,深得学界的推崇和学生的认可,在当年学风自由的北大,钱穆的课堂常常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和胡适并称为北胡南钱。抗战时钱穆随校南迁,继续在联大任教,解放后钱穆移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赴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钱穆浅心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及理学,完成了《朱子新学考》详细深入的阐述了朱程理学思想。199O年钱穆在台北去逝,享年96岁。

▼更多精彩简史,请关注我们▼

640

民国文人文章,民国奇人对应的七个人都是谁

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人物,为什么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好呢?

民国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何那个时候国学大师层出不穷?

我们都知道,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很多人成为了诸多学术的集大成者,影响了后世的知识文化,不仅如此,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的大多数科学家,他们都十分推崇那个时期的教育,那么,民国的学校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为何那个时候国学大师层出不穷?

实际上我们今天来看,纵观诸位民国大师的成长记录,然后再对比当时的教育情况,就明显的得出了一个结果,民国的学校教育特殊之处,”对于人才,不拘一格“

钱穆,被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思想家,钱穆一生著作颇丰,留下了很多不朽佳作,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追捧依然是源源不断,回过头来看,钱穆实际上只是一个中学都未毕业的学历。

1930年,钱穆已经教学10多年的时间,可那个乱世,他因战乱并没有将中学的知识毕业,这一年,他因为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而出名,受到了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推荐,直接到燕京大学授课,之后,他又到北大,清华教课,逐渐成为了“北大三教授”之一,从此一处看,我们似乎就能得出结论,民国时期的教育,确实有所特殊之处。

除了钱穆以外,我们所熟知的陈寅恪,沈从文等人,他们作为教授为学生上课,实际上学历也不高,陈寅恪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历史学家傅斯年对他十分的推崇,称他的学问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而实际上,陈寅恪本身并没有什么学位。

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臧克家数学零分,也上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可见一斑,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但是语文和英文成绩特好,英文甚至还考了满分,校长罗家伦对他十分欣赏,因而就破格录取。

除了对学生宽容以外,当时的学校校长也很有魄力,梁漱溟学历不高,但是有代表作品《究元决疑论》立刻就显示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觉得他是人才,因而就将他给邀请到北大任职,这才有了梁漱溟之后辉煌的成就。

当时学术自由之风影响非常大,人才也极其受到重用,其次,学校还不拘一格降人才,梁漱溟当教授时,才25岁,可谓是当时最为年轻的教授,而27岁当教授的人数也不再少,像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刘半农等人,他们在27岁就已经是当上了教授。

学校重视教育,国学大师实际上也就层出不穷了,而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北洋政府时期,不管军阀如何混战,他们对教育都十分的推崇,张作霖创办东北大学,连知名的狗肉将军张宗昌,都创办了山东大学,由此可见当时的军阀作风。

国民政府成立后,对于教育,也是大力支持,当时的大学教授,教育部规定了他们的工资,每个月400-600元,好的还有再加,要知道,当时的北京,一家四口生活一个月,也仅仅是需要60元而已,很多人看鲁迅的文章,除了从里面看出鲁迅要表达的思想外,实际上鲁迅还是一个出手十分阔绰的人。

抗战爆发,虽然国家已经十分苦难,但是政府依旧没有将教育支出减少,甚至在当时,整个国库的支出,教育支出名列第二 ,第一是军费。

西南联大,是民国最为有名,也是名誉最高的一所学校,由诸多名校合办而成,它虽然仅仅存在了8年多的时间,但是它所教授出来的人才,比之前北大,清华30年的总和还有多,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等人,皆是西南联大出来的。

民国大师层出不穷,实际上看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原因,学校的包容,学术之风自由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造就了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民国文人文章,民国奇人对应的七个人都是谁

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一直是人才辈出?

因为当时虽然是乱世,但是当时已经有人认识到一个道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国强,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而且当时由于社会混乱,民国对于教育方面的管控会比较弱,这样那一批晚清出国留学过的人才就不会有那么多掣肘,能够大展拳脚。

民国时期的文人,兼具了骨气与勇气,对于文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为了保护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命脉,不惜在战火中南渡西迁。无论多么艰苦的时期,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自由和价值。 民国时期,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蔡元培先生与范源濂先生辩论一个话题,那就是要先把哪个时期的教育抓起来。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全部都要抓起来。

民国的国文课本《开明国语》,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组织编写,丰子恺先生亲自负责插画,课本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是由众位学者们全新创作或再创作而来。参与编写的学者包括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名人,比如蔡元培、胡适和鲁迅等。而且当时学校选拔学生也不是像今天一样通过严苛的考试选出来,而是以衡量学生的才学为主要考量。

最主要的是,当时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浓厚。当时的西南联大,是非常反对官本位思想的大学里只允许有“先生”和“学生”两种称呼,坚决不允许存在官位称呼。而在其他大学,如果哪位导师同时担任学术与行政职务,在称呼上,都会是学术职务在前,行政职务在后的。这样的学术氛围,保证了思想、政治见解的充分自由。更主要的是,当时在大学里教书的先生,大多都是有真才实学,有文人的傲骨的大师。当时能人才辈出,与这些都有很大关系。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