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16日电(记者范世辉)记者从河北临漳县文物部门获悉,考古专家经过对邺城遗址核桃园建筑基址群发掘和研究,确认建筑基址群属于北齐皇家佛寺大庄严寺遗址。
对大庄严寺遗址的考古发现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考古工作者在临漳县习文乡核桃园村附近发现一座隋墓。出土墓志显示,此墓为隋大业九年(613年)赵觊与妻樊氏合葬墓,记有“葬于明堂园东庄严寺之所”等关于大庄严寺位置的重要信息。此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墓葬附近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勘探,结果在核桃园村西南发现了5处大型夯土遗迹。邺城考古队于2012年开始对该建筑基址群进行全面发掘。
通过对核桃园建筑基址群的发掘与研究,专家确认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是一座北齐时期的佛塔遗迹,准确建造时间当在553-577年之间。其形制与邺城遗址之前发现的赵彭城北朝佛寺的佛塔形制非常接近,确认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也是一座高层方形木构佛塔遗存,属于最高等级的皇家大寺。
“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是北齐皇家大寺佛塔塔基遗迹,加上距离赵觊墓最近,以墓志资料作为参考,基本可确认属于邺城北齐大庄严寺佛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何利群说。
据介绍,大庄严寺作为北齐的皇家佛寺,在邺城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历经近1500年的沧桑变迁,大庄严寺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确认大庄严寺这一北齐邺城重要标志性建筑位置,对于了解北朝晚期建筑技术、佛教瘗埋制度以及探讨核桃园建筑基址群和邺城南郊宗教礼制建筑群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临漳县地方志主编黄浩介绍,临漳古称邺,以“三国故地、六朝古都”著称。邺城遗址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东魏、北齐时统治者尊崇佛教。史料记载,北齐时邺城是佛教的全盛时期,境内寺塔如林,当时全国有4万所寺庙, 200万至300万僧尼。仅邺城就有约4000所寺庙,8万僧尼。作为当时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邺城留下许多类似大庄严寺的佛教遗迹。
山西西蒙大佛消失之谜和他的前世今生?
山西西蒙大佛又叫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原是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朝拜。这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在元代末期距今600年间竟神秘的“消失”了。数百年这个谜一直未被解开。
东魏、北齐时期是山西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和寺庙兴盛的高潮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长盛不衰。佛雕石窟层出不穷,西蒙大佛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当时封建期廷为了使臣民俯首贴耳,坐拥天下;学士们为了营造精神家园,寄情于山水;老百姓寻求诉求,期待安慰和天佑。于是大佛成为时代的共同偶像。终于在北齐天保二年凿成,这尊世界罕见的大佛以及供奉它的庞大的佛寺雕筑成功问世。
蒙山大佛高66m,依山而建,缘岩开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像广额高鼻,长眉丰颐,体态衣纹多劲真,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西北游牧各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蒙山大佛比云岗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m;比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m,且还要早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故称世界上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
据《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凿晋阳西山为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就是指历史著名的晋阳宫。其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究竟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实际晋阳西山包括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等处都是有大佛,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大佛在当时的兴盛。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灾害肆虐以及风化侵蚀,蒙山大佛在元代末期佛头崩落,胸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之间。
1983年时,一位名叫“王剑霓”的太原老人,在普查地名时,一个叫“大佛崖”的地方,今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惊人的发现了蒙山大佛的身躯。其胸腹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厚达数十米,后来把土石挖开,才露出佛体,但是佛体风化严重。更遗憾的是蒙山大佛头部早已失踪,至今数百年仍是个谜?仿间说法众说纷纭。同时重新发现在佛像背后的山崔顶上的平地上还延绵大约500m的古建筑遗迹。
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凿刻了高12m的佛头,并增塑金身,远处眺望,金光闪闪,佛光璀璨。2008年10月,蒙山大佛距今600年后又重新向公众开放。目前该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感谢阅读与点评,欢迎点击关注。拓展景观视野,博览旅游新知。饱览天下风光,让你心旷神怡,开心快乐每一天!
【本图片系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山西西蒙大佛消失之谜和他的前世今生?
山西西蒙大佛又叫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原是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朝拜。这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在元代末期距今600年间竟神秘的“消失”了。数百年这个谜一直未被解开。
东魏、北齐时期是山西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和寺庙兴盛的高潮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长盛不衰。佛雕石窟层出不穷,西蒙大佛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当时封建期廷为了使臣民俯首贴耳,坐拥天下;学士们为了营造精神家园,寄情于山水;老百姓寻求诉求,期待安慰和天佑。于是大佛成为时代的共同偶像。终于在北齐天保二年凿成,这尊世界罕见的大佛以及供奉它的庞大的佛寺雕筑成功问世。
蒙山大佛高66m,依山而建,缘岩开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像广额高鼻,长眉丰颐,体态衣纹多劲真,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西北游牧各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蒙山大佛比云岗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m;比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m,且还要早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故称世界上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
据《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凿晋阳西山为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就是指历史著名的晋阳宫。其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究竟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实际晋阳西山包括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等处都是有大佛,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大佛在当时的兴盛。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灾害肆虐以及风化侵蚀,蒙山大佛在元代末期佛头崩落,胸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之间。
1983年时,一位名叫“王剑霓”的太原老人,在普查地名时,一个叫“大佛崖”的地方,今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惊人的发现了蒙山大佛的身躯。其胸腹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厚达数十米,后来把土石挖开,才露出佛体,但是佛体风化严重。更遗憾的是蒙山大佛头部早已失踪,至今数百年仍是个谜?仿间说法众说纷纭。同时重新发现在佛像背后的山崔顶上的平地上还延绵大约500m的古建筑遗迹。
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凿刻了高12m的佛头,并增塑金身,远处眺望,金光闪闪,佛光璀璨。2008年10月,蒙山大佛距今600年后又重新向公众开放。目前该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感谢阅读与点评,欢迎点击关注。拓展景观视野,博览旅游新知。饱览天下风光,让你心旷神怡,开心快乐每一天!
【本图片系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山西西蒙大佛消失之谜和他的前世今生?
山西西蒙大佛又叫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原是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朝拜。这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在元代末期距今600年间竟神秘的“消失”了。数百年这个谜一直未被解开。
东魏、北齐时期是山西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和寺庙兴盛的高潮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长盛不衰。佛雕石窟层出不穷,西蒙大佛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当时封建期廷为了使臣民俯首贴耳,坐拥天下;学士们为了营造精神家园,寄情于山水;老百姓寻求诉求,期待安慰和天佑。于是大佛成为时代的共同偶像。终于在北齐天保二年凿成,这尊世界罕见的大佛以及供奉它的庞大的佛寺雕筑成功问世。
蒙山大佛高66m,依山而建,缘岩开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像广额高鼻,长眉丰颐,体态衣纹多劲真,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西北游牧各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蒙山大佛比云岗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m;比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m,且还要早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故称世界上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
据《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凿晋阳西山为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就是指历史著名的晋阳宫。其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究竟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实际晋阳西山包括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等处都是有大佛,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大佛在当时的兴盛。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灾害肆虐以及风化侵蚀,蒙山大佛在元代末期佛头崩落,胸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之间。
1983年时,一位名叫“王剑霓”的太原老人,在普查地名时,一个叫“大佛崖”的地方,今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惊人的发现了蒙山大佛的身躯。其胸腹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厚达数十米,后来把土石挖开,才露出佛体,但是佛体风化严重。更遗憾的是蒙山大佛头部早已失踪,至今数百年仍是个谜?仿间说法众说纷纭。同时重新发现在佛像背后的山崔顶上的平地上还延绵大约500m的古建筑遗迹。
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凿刻了高12m的佛头,并增塑金身,远处眺望,金光闪闪,佛光璀璨。2008年10月,蒙山大佛距今600年后又重新向公众开放。目前该大佛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感谢阅读与点评,欢迎点击关注。拓展景观视野,博览旅游新知。饱览天下风光,让你心旷神怡,开心快乐每一天!
【本图片系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2012年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北吴庄,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关注。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绍,北吴庄佛造像时代起始于东魏北齐,止于唐代早期。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此规模宏大(长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无疑具备了皇家寺院的气派。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临漳县下辖村庄名)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块),佛造像数量众多,级别史无前例,是已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根据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 这处埋藏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据专家推测,为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这一次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北朝、隋朝、唐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级别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发展程度,这样的发现史无前例。
其一,埋葬坑位于邺城南外郭城区内,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灭佛运动和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二,埋葬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具有科学记录。
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主要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其四,这批佛像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邺城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扩展资料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1979年,邺城遗址被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邺城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