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楚文化,大家会想到什么?
有人会想起我国传统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人民信仰神灵,对鬼神保持一种敬畏之心,远在荆楚这块大地上的人们更是如此。
在楚文化中,有许多天神,如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东君等。
也有人会想起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他的作品《离骚》以“香草美人”自比,表达出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上下求索的精神。
当然,关于楚地和楚文化的传说还有很多。
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现的古墓群更是震惊了全世界,激发了大家对荆楚文化的探索。
一、擂鼓墩古墓群的发现
1977年9月,在我国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擂鼓墩一个名为东团坡的小山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营房。
在扩建营房的过程中,施工队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在红色砂岩的山岗上,出现了一层褐色泥土。
在发现褐色泥土之后,施工队又发现了一些灰麻色的碎石块。
副所长王家贵觉得这件事不太对劲,于是向所长郑国贤进行了汇报。
郑国贤是一位业余文物爱好者,空闲时间都会进行文物研究。
在得知这一事件后,出于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长郑国贤和副所长王家贵两人向县文化馆进行了报告,请求他们派人来现场勘测。
可是这件事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县文化馆的重视,他们也并没有派出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施工队没有办法,只得继续施工,山岗上的褐色泥土在施工队的协作下逐步被炸碎。
可是,这层褐色的土层被炸碎之后,却出现一个2米多长、1米宽的人工铺设的石板。
这时,大家意识到这件事肯定不简单。
于是,施工队再次向随县文化馆作出了汇报。
县文化馆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派遣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去现场查看。
王世振查看之后,初步断定这是一座古墓。
古墓的发现引起了县文化馆以及整个湖北省的高度重视。
1978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带领勘测组去现场勘测。
除勘测外,各省均派遣相关文物工作者组成文物干部,这些文物干部组成了随县擂鼓墩1号墓考古发掘队伍。
在队长谭维四的带领下,1978年5月,擂鼓墩1号墓正式发掘。
擂鼓墩古墓群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
随着考古队的挖掘,擂鼓墩古墓群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二、擂鼓墩古墓群构筑形式
考古工作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这个墓室的椁盖板终于展露在考古人员的面前。
可是,当考古人员打开墓室的第一块盖板时,他们无比震惊。
与之前墓室的发掘不同,这个墓室的下面竟然被高达3米的浑水浸泡着。
要想进一步发掘,就必须先进行排水工作。
随着排水工作的开展,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一只无头小黄鸭漂浮在水面上。
这只无头小黄鸭也称“彩漆鸳鸯盒”,它的全身呈褐色,腹部有黄色图案,图案上方是一个乐工在击打着乐器。
“彩漆鸳鸯盒”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考古人员的信心,他们相信墓里面还有更多的奥妙在等他们发现。
终于,在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掘之下,这件木椁构筑的墓室映入眼帘。
这座古墓面积巨大,总面积达到220平方米,比之前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还要大六倍。
考古工作者看到这座古墓的规格,甚感惊奇。
紧接着,考古人员经过测量发现,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长16.56米。
与其它墓室不同的是,这座古墓墓穴并不十分规则,墓穴高达13米深,呈不规则多边形。
墓穴直上直下,并没有可以攀爬的楼梯。
在墓道直通的椁室之中,墓主人的棺椁存放于此。
主棺长为3.2米,宽为2.1 米,高为2.19米。
主棺分为两层,分别是内棺和外棺。
外棺一侧下方有门洞,内棺是在外棺的里面。
相对于外棺来说,内棺装饰的更加精美。
内棺的内外壁均用朱红色的漆粉刷而成,外壁上用黑、黄、金色的漆勾画出花纹。
花纹的样式众多,主要为龙凤、神兽、窗格纹等图案。
这些图案制作精美,代表了古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非凡的智慧,反映了古人向神灵祈求庇护并希望死后灵魂可以升天的美好愿望。
棺材内部,墓主人安详地躺在这里。
他的头朝着南方,身上被许多丝织物包裹着。
虽然历经前年,墓主人的身体也早已腐烂,但通过现代技术鉴定,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推测出墓主人的体格特征。
墓主人是一位男性,年龄在42岁至46岁之间,身高约为1.62米。
三、擂鼓墩古墓群的基本构造
除内外两棺外,大家还发现,这座墓室分中、北、西、东四室,每室下面都有贯通其它室的小洞。
中室内主要包括礼器和乐器,这些礼乐器规模宏大,以九鼎八簋为中心。
这些乐器反映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
在这些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当属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了。
这套编钟共有65件套,总重量约为2567千克,编钟上面镌刻着铭文,它代表了我国荆楚地区悠久的音乐文化。
编钟被发掘出来之后,考古工作者尝试着轻轻敲打编钟时,这套编钟竟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虽历经前年的沧桑,这套编钟仍犹如被铸造之时,声音清脆昂扬,雄浑有力。
曾侯乙编钟从制造规模、工艺等方面来看,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最为神奇的是,这套编钟的每件单钟能发出两个乐音,且两个乐音之间互不干扰。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E.C.麦克伦曾对曾侯乙编钟作出了高度评价,“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
英国前首相希思也极力称赞曾侯乙编钟,“你们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高的音乐水平,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墓室的北室内存放着兵器、竹简等。
墓里面的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也从侧面证明了墓主人是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领导者与指挥者。
紧接着,大家将目光放在墓室的西室和东室。
从西室内看去,可以发现有13具尸体。
来到东室,大家也可以看出,东室内有8具木棺,以及主棺和一口狗棺。
东西两室的尸体总数相加,可以算出,一共有23具尸体。
那么,除开主棺和狗棺,这21口陪葬的棺材内尸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过解剖鉴定,发现这些尸体均为女性。
她们的年龄在19到26岁之间,身高约为154-160厘米。
据解剖专家推测,这些女性有很大可能是墓主人的嫔妃或伺候在他身边的宫女。
墓主人去世之后,这些女性根本左右不了自身的命运,她们只得跟随墓主人一起殉葬。
就这样,这些女性白白葬送掉自己的生命。
可为何墓主人会选择21位女性陪伴在他身边,早早地结束掉生命呢?
我国古人认为,7是一个轮回,如果实现3次轮回便可以成为上天的主宰,而这21口棺材,也体现了墓主人的没有人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墓主人挑选这21位年轻貌美的女性作为殉葬品的原因。
不得不感慨的是,正是由于这虚幻的数字“21”,也就白白地葬送了这21位女性的生命。
四、擂鼓墩古墓群的墓主身份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座墓的基本构造,那么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这座规模宏大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根据古墓出土的文物来看,专家们发现,许多文物上都刻有“曾侯乙”三个字的铭文。
如在这座墓中,一支短柄铜戈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他们发现这支短柄铜戈上刻有铭文“曾侯乙寝戈”几个字。
专家们推测,这应该是墓主人近卫武士所用的武器。
除此之外,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中大多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个字的铭文,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青铜器上刻有“曾侯乙作持”五个字的铭文。
同样,在编钟下面有这样一段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时用享。”
熊章即楚惠王,这段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在位的五十六年,楚惠王命人铸造了一套钟,送给曾侯乙,用来祭祀使用。
曾侯乙拥有诸多兵器,也接受了楚王赠与他的钟,这也就说明了这个曾侯乙绝非一般人,他必定是一个地位显赫之人。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座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
那曾侯乙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据历史典籍和相关文献记载,“曾”为国别,“侯”为爵位,“乙”是这个国君的名字。
曾侯乙大致生活在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之间,当时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周王室的统治岌岌可危。
曾国是当时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曾侯乙就是当时曾国的国君。
当时,诸侯纷争不断,社会动乱,楚国作为七雄之中的强国,有着十分强烈的吞并野心。
曾侯乙的父亲是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在他父亲统治的时间里,曾国一直依附于楚国。
剧照
到了曾侯乙即位的时候,曾国的势力已经十分薄弱了。
前期的曾侯乙,是一位发愤图强、有着远大抱负的君主。
可是,经过几年的奋发图强,曾国并没有像国君曾侯乙想象的那样变得强大,曾侯乙最终不得已放弃了。
公元前420年,曾侯乙向楚国称臣。
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曾侯乙变得一蹶不振、纸醉金迷。
他每日沉醉于奢靡的生活之中,强抢民女,不辨忠奸,听信谗言。
在他后期的带领下,曾国的国力日益衰微。
他为了能让曾国继续苟延残喘,于是派人每个月给楚王送上一位美女,又向楚王身边的大臣送上重礼。
在他的一番行动之下,曾国的国库日益空虚,地位也逐渐衰弱。
在曾侯乙去世后不久,楚国便找借口灭掉了曾国。
于是,曾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了尘埃。
五、曾侯乙墓的传承与保护
跨越过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河,让我们把眼光放到今天。
自从1978年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发掘之后,我国文物局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四十多年以来,我国文物局对曾侯乙墓先后开展了多轮的保护工作,包括回水浸泡、疏干脱水保护等。
针对曾侯乙墓近年来出现的椁板开裂、仍有水不断渗入等新问题,当地文物局不断加强重视,展开新一轮的保护,进行进一步的修缮工作。
2021年1月28日,擂鼓墩曾侯乙墓保护修缮工程开工启动仪式在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正式举行。
湖北省副厅长段天玲,随州市委常委吴丕华等人纷纷出席。
段天玲强调,曾侯乙墓价值巨大,修缮难度也大。
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曾侯乙墓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要将曾侯乙墓的保护修缮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弘扬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吴丕华表示要重视曾侯乙墓的保护修缮工作,提高随州文物的保护与展示水平,打造文化名城,加强随州市乃至于整个湖北省的文化知名度。
除曾侯乙墓外,曾侯乙编钟也是作为一个重大的名片被世人广知。
2018年12月14日,随州日报发布了一则新闻“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精彩落幕”。
新闻中显示,随州市为弘扬编钟文化,随州市博物馆开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编钟乐舞免费活动供大众欣赏。
活动期间,来观看编钟乐舞的观众数量众多,编钟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编钟不仅吸引着许多国内的人民,也有不少国外学者慕名而来,为编钟的独特魅力而倾倒。
9月17日,中、美、日、德、法等众多国家的楚文化专家相聚随州,共同探讨与编钟有关的故事。
10月19日,编钟研讨会在湖北随州举行。
与会中,众多专家对编钟进行了高度肯定,称赞其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编钟除了在重大活动中用作纪念外,它也多次被央视相关节目报道。
2017年《国家宝藏》第一季中,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就向我们介绍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
方勤馆长告诉我们,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可谓是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紧接着国宝守护人王刚老师就去了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曾侯乙编钟的原件。
视频中,王刚老师看到规模宏大的编钟,十分震惊。
他小心翼翼地观看着,在观赏过程中,他还用手捂着鼻子,害怕自己呼出的气呼到编钟上,这表达了王刚老师对国宝的敬畏。
与此同时,看到保存如此完好,制作如此精美的编钟时,王刚老师也对古代工匠的精神深表敬畏。
2018年《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十一期,龚琳娜、老锣夫妇携手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节目现场,他们从湖北省随州市带来了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
龚琳娜演唱者屈原的《离骚》,她的丈夫老锣负责编钟的演奏工作。
歌曲荡气回肠,令人心旷神怡,现场掌声雷动。
演奏完毕,他们告诉大家,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编钟的声音带到舞台,让大家近距离感受编钟的魅力。
同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在中央电视记录频道播出。
视频向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构成,同时也播放了编钟每一部分发出的声音。
不得不感慨,我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精通音律,创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音乐。
视频播出的这一年,也是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
视频末尾,借此40周年,向所有考古工作者致敬。
六、曾侯乙墓与荆楚文化
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上的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中期后,曾国成为楚国的附庸。
楚国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周边国家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楚国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在影响着其它国家。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化,就有着十分明显的楚文化的烙印,代表着远古时期荆楚文化的风采。
以铜器鹿角立鹤为例,此物为青铜铸造。
它的主体是一只立着的飞鹤,最下面是一个方形底座,上方是朝内卷曲的鹿角。
鹿和鹤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代表长寿和祥瑞的动物。
曾国人将鹿和鹤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希望长寿和祥瑞的美好心愿。
铜器鹿角立鹤放置在墓主人棺旁,表达了对墓主人的美好祝愿。
这也就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受楚文化的影响,曾国人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将吉祥物拼接起来,传达原始人们朴素的愿望。
又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六节龙凤玉佩,玉佩分为十六节,中间用玉环相连。
玉佩的上面,分别为龙、凤、蛇的形态,晶莹剔透,巧夺天工。
龙的形象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有关,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祈求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战胜世间万物,所以虚构出“龙”的形象。
而凤的形象与楚地文化密不可分。
相传,楚人的先祖火神祝融是神鸟凤凰的化身,因此楚人将凤视为自己民族原始的图腾。
凤凰为赤红色,楚人亦崇尚红色。
凤凰品性高洁,有华贵伟岸之意。
楚人墓葬中的随葬品多用凤的形象,这也表现了楚人傲视群雄、不可一世的孤傲气象。
十六节龙凤玉佩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有通灵的含义。
墓主人希望借助凤的力量飞登九天、灵魂永驻。
这也体现了楚文化中亲鬼好巫的浪漫主义色彩。
曾侯乙墓中的随葬品有关荆楚文化的还有许多,这些随葬品带有鲜明的楚地的色彩,表达了楚文化中想象奇特、崇火尚凤、亲鬼好巫的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胡岳潭.谜案重重的王陵[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年1月.
[2] 杨建峰.古墓探秘[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月.
[3] 李亮宇.陵寝墓葬[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年6月.
[4] 游敏,李文昌.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开工[J].中国文物报, 2021年2月.
[5] 龙航.试论楚文化对曾侯乙墓出土器物造型艺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8月.
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大墓,“曾侯乙”有多少女子和宝贝陪葬?
历史沧澜来回答,“曾侯乙”墓中共有21具女子陪葬棺材,总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
一、曾侯乙墓介绍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 。曾侯乙墓东室出土8具陪葬棺,西室出土13具陪葬棺,这21具棺材都比较小,每一具棺材内都葬有一名女性。经过骨骼鉴定发现,这些女性的年龄在13-26岁之间,身高在1米43到1米60左右。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女性可能是曾侯乙的近侍人员或嫔妃、乐舞人员。曾侯乙墓每一个室都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东室、中室、西室、北室都是有序地放置各类文物,总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
二、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中最闻名于世的,应该就是出土的这套,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做为承托。最下层是由体型最大的12枚长乳甬钟和1枚镈钟组成,分成2组悬挂;中间层由大小适中的33件组成,分3组悬挂,有短枚甬钟1组11件,无枚甬钟1组12件,长枚甬钟1组10件;最上层由体型最小的19件组成,称为“揭钟”。横向来看,编钟从左到右,依次增大;纵向来看,由上而下,依次增大。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
三、古曾国历史
湖北随州,是中原地区北边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国问鼎中原必经之处,从地势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要冲,又是华夏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
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开启,人们才发现,战国时,随州这个军事要塞,还曾存在过一个小诸侯国——曾国,可能是由于它实在太渺小,存续时间也补偿,以至于现存的史料竟找不到关于曾国的任何记载。小小曾国随着曾侯乙墓的开启,才出现在后世眼中并名扬四海。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约15404件:青铜器宛如刚放入地下,漆木器鲜妍如新,竹简墨迹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更是世所罕见。
曾侯乙铜像
总结: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无论在文化艺术上,还是在科学技术上都极具研究价值。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然而曾侯乙史籍无载。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考古队打“水墓”漂出23口棺材,古代的水墓有多恐怖?
经过考证,这些年轻女子应该是曾侯乙的人殉,她们就像物品一样,在主人死后也必须跟着陪葬,由不得自己,专家大骂墓主人没人性。
据说,战国时期,楚庄王为了平息叛乱,亲自打鼓,指挥军队在这里打仗,打赢了一场仗。因此,他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雷古墩”。从那时起,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千百年来,雷谷墩一直是风水宝地。前来视察的领导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的经验告诉他山坡下可能有什么东西。很可能有一座古墓。事发后,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带队视察。经过几天的调查,他发现山坡下确实有一座古墓,不小。初步估计有220平方米,其木棺材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
然而,地下水已经从古墓中溢出,这表明古墓很可能已经损坏。如果不进行保护性开挖,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于是,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准备,挖掘工作开始了。2、 豪华古墓轰动一时,在考古队发掘古墓的过程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名队员在墓穴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茶几大盗洞。由此可见,这座古墓很可能是被盗墓贼光顾过的。此外,墓中还有大量的水。据估计,墓中的文物几乎被毁。
想到这里,考古人员心里有点沉重,但他们仍然小心翼翼地清理墓穴的各个角落。随着墓穴上方的填土被完全清除,巨大的石板出现在大家面前。一位细心的队员数了数。为了拆除这些覆盖物,考古队不得不找专业起重机帮忙。不过,拆除石板并不容易,迎面而来的是两米多的夯土。下面还有30厘米的绿色灰泥和60吨木炭。他们一层一层地把棺材裹得严严实实。由此可见,墓主人一定是有钱或是贵。扫清重重障碍后,墓穴的真实面目显露出来。我们面前的景象使考古学家们感到惊讶。原来,这座古墓不仅规模大,而且非常豪华。棺材多为珍贵楠木,外饰精美青铜。此外,墓中还发现了许多青铜雕像。他们要么腰间佩带青铜剑,要么看着前面。它们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在主棺材旁边,有一件仪器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曾侯爵的字模模糊糊地刻着。原来这是战国时期曾国诸侯的墓。
古墓葬中出现了大量女尸。专家称墓主人是不人道的,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附庸。他以充裕的财力统治曾国。但是,由于这个国家比较小,所以很少有人在史书上记载。然而,曾侯乙墓的发现是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该墓出土了“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板”等一批国宝级文物,是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