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墓葬陆续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墓葬400余座,房址18座,出土各类文物1800多件,引起学界和社会关注。 南宝博物馆于 2015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设完成,2017年做馆内陈列安装。博物馆总占地为300亩,博物馆建设面积为3800平方米。
进入博物馆的序厅部分,为了让人们对史前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制作了一个以文明曙光为主题的短片 。
一、聚落岁月 文明交汇
二、历史肇端 南宝之家
南宝力皋吐遗存反映了这一时期聚落居民在农业、狩猎、制陶、丧葬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南宝历史从这里起步,这里是南宝先人的第一个家园。
聚落炊烟:南宝D地点发掘清理了18座房址,这些房址都是半地穴式的,平面呈“凸”字形,房址都有门道和灶。他们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原始艺术及陶器制作也随之进步和提高,房屋座座,为我们展现出南宝古老村落的原始风貌,南宝最早的炊烟,就从这里升起。
农耕伊始:南宝遗存中有一批农业生产工具,是这里农业发展的证明。原始先民用石器开垦荒原,刀耕火种,农作物主要是黍谷类作物,并且辅以一定规模的狩猎来作食物的补充。
陶韵风采:生活稳定的南宝先民,在生产之余,加快了对艺术追求的步伐,接受来自周邻同期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始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面描绘图案,形成了独特的南宝风格。雍容华贵的彩陶图案,纹样繁复的划刻特点,宛如一面面飘扬在这里的旗帜,引领着南宝先民走出原始泥沼,迎接文明曙光。
南宝猎人:狩猎作为原始农业的补充,在当时的聚落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遗存中发现的动物骨骼种类及数量,是研究当时南宝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十分宝器的资料。
部落结构:南宝遗存中发现一件青石制成的石权杖首和一批与相关的玉制品引人注目,这些应是部落酋长或具首领身份的聚落成员标志,反映出南宝聚落已经出现等级差别。遗址中发现的四个完整骨角质冠饰,出土时均套箍在遗骸头颅上,显然是一种帽子,是戴冠人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幽冥世界:南宝原始居民,在聚落外面开辟成片的公共墓地,氏族成员死后葬入其中。南宝墓地共清理墓葬近400座,有单人葬、双人葬和三人葬等多种葬式。墓中多随葬一些陶器和石制生产工具,个别墓葬发现有“毁器”现象,反映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丧葬习俗。
珠饰宝物:南宝遗址出土了很多用玉石制作的串珠等饰件,光滑、规则、小巧、美观,用途显然是用于装饰。这类装饰品有一部分可能是史前聚落中施展巫术的人佩戴的。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对美产生了认识,有了最初的审美情趣,对一些特殊材料也产生了一些神秘感,所以将其制成装饰物佩戴在身上,赋予其某种神秘力量。
三、价值内涵
南宝所处的区位优势,这里一直处于一个文化通道的位置,至少有三四种文化因素共同存在于南宝遗存中。南宝遗存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东南部地区史前考古的一项空白,也为了解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形态、原始艺术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材料,为探讨同一时期相关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守望南宝 考古发掘与遗址管理
要让文物活起来,把遗产用起来,是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标志。作为辽吉内蒙三地接界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南宝遗址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考古发掘之后如何进一步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更好地发挥遗产地的特殊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问题。
科学建设,擦亮名片。要将南宝遗址的保护纳入南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及相应的考古遗址公园是必由之路。南宝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妥善保护遗址出土文物的原生性,在地性,突出遗址及出土文物的展示效果,使前来参观的观众更直观地获得更多关于南宝遗址历史知识与信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博物馆
近些年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墓葬,特别是美术考古和文化交流方面很重视的墓葬
这个资料真的很多,比如200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里面的马家源古墓就比较重要。是 很精美的战国古墓。给你一个网址,就能链接到这个古墓的介绍(有图片)http://www.gs.xinhuanet.com/ztbd/2007/2006kg/。此外还有:
1.07年南方青铜文明的新发现——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
2007年1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洲坳发掘了一座大型东周墓葬。这是一座带封土的土坑竖穴墓。
墓内共埋葬有按一定顺序放置的棺木47具,首先下葬的为主棺,有棺有椁,位于墓坑东南角,正对墓道,下葬后单独堆成小冢。其余46具棺应是同时下葬的,棺木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其中28具保存基本完好。
棺内普遍发现有随葬品,主要包括铜质小型工具、木质纺织工具及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有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等。截止目前,共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包括竹木器144件、青铜器30件、玉器13件、漆器12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属器5件、金器1件、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发现了一批动、植物遗骸标本。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埋葬风格独具特点。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种类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是研究中国纺织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有22具棺木保存有人类遗骸,对研究先秦时期南方地区的人类体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土遗物分析,该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青铜文化。这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存在一个具有发达的青铜文化的政治集团。
2.07年北朝贵族的身后世界——河北磁县东魏皇族元祜墓:
此墓位于磁县县城南面约9公里,墓葬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在墓室内西侧发现了已经完全朽坏的一棺一椁,棺内有一具人骨。棺椁以东分布有随葬的陶、瓷器和陶俑、模型明器、墓志等遗物。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总计190余件,其中有彩绘陶俑144件。
在墓室中绘有壁画,由于顶部塌落,仅在四壁的部分得以保存。壁画虽然残缺,但其内容和格局基本明确。整个墓室的东、西、北壁均绘制出三柱结构的建筑,三柱之上有横梁,横梁上有人字拱,推测人字拱之上应为屋顶。
在墓室入口的封门墙之下,出土了一盒青石墓志。根据墓志的记载可知,是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之墓。
磁县北朝墓群东魏皇族元祜墓的发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根据出土墓志,明确了东魏皇宗陵的地域。这是磁县北朝墓群中仅见的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遗物组合清晰,保存状态良好,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等的珍贵资料。墓室内的壁画格局新颖,陶俑的雕塑技艺精湛。这些绘画、雕塑作品,反映了东魏时期的丧葬习俗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艺术风格的宝贵资料。
3.07年北国古代先民的安魂之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
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内蒙古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是大兴安岭南麓草甸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2006年和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玉)器及骨、蚌器等750余件。
墓地分为南、北两区,皆呈条带状分布,间距近300米,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为东南——西北向,头向皆朝东南。
随葬陶器有筒形罐、双耳壶、尊、钵、豆以及动物造型的壶等。最常见的组合是筒形罐和双耳壶或叠唇弧腹罐,绝大多数为夹细砂陶,极少见泥质陶。火候不高,胎质较薄,器形大多较规整。陶色多黄褐或褐色,有少量磨光黑陶,灰褐陶极少。常见条形附加堆纹,以及刻划或压印的复线三角纹和回形几何纹,还有少量网状细线纹和戳印纹,彩陶器有双耳壶、龟形壶等,多见黑彩几何纹或平行直线纹,压制或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细石器较规整,琢制精细,包括镞、石片、钻和刮削器。打制石器多为斧、锛、凿和磨盘、磨棒等。还发现大量玉器和松石饰品,如斧、锛、环、璜、管状珠、环形坠、片状坠等。骨器以石刃骨柄刀为主,还有少量锥、管。蚌器大多朽蚀,仅见少量环、珠等。
该墓地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大量随葬品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色,但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小河沿文化的因素,个别陶器还与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是东北地区各种史前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它的发现对于构建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2006/00454891.html
5.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591358.html
6.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http://www.sach.gov.cn/tabid/696/InfoID/12082/Default.aspx
7.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121.htm
8.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
http://baike.baidu.com/view/774065.htm
9.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52.htm
10.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66.htm
中国东北代表性的史前遗址有哪些?
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史前遗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 晚于红山文化,存在于4500至4000年以前,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